秦朝以前,在中國大地上流通的貨幣形制比較多,如布幣、刀幣、蟻鼻幣等等。秦國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統一了中國,之後也統一了貨幣的形制,這就是半兩錢。秦朝的半兩錢重達十二銖,可惜秦朝是一個短命的王朝,很多制度隨着王朝的崩潰而起了反覆。

經歷多年的戰亂,劉邦笑到了最後,建立了漢朝。神州大地經歷戰亂,整個社會經濟遭到了極大的破壞,貴爲皇帝竟然也找不到四匹同樣顏色的馬。其他的資源同樣非常缺乏,其中用來鑄幣的銅資源就很缺乏,當時的社會環境無法支撐鑄造大量重達十二銖的半兩錢。於是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從劉邦開始,歷經呂后、文帝、景帝幾個時期,半兩錢雖然仍然叫半兩錢,但重量一直在縮水,到了漢武帝即位的那年,半兩錢實際重要竟然只有三銖左右了。要知道一兩是二十四銖,半兩是十二銖。

漢武帝登上帝位後,有自己的抱負,他“外事四夷,內興功利”。要實現自己的理想,有一樣東西無法繞開,那就是錢。於是,漢武帝開始了多次的錢幣改革,最終在元狩五年,即公元前118年,鑄造一種新錢,以“五銖”爲文,這就是五銖錢。五銖錢最初允許郡國鑄造,後來把鑄造權與發行權收歸中央。

五銖的重量是經歷了近90年的實踐得出來的,這種貨幣大小適中,輕重適宜。這種從實踐走出來的錢,自誕生之際便迸發了強大的生命力,之後的700多年基本上通行五銖錢。直到唐朝武德四年,也就是公元621元,才廢除了五銖錢,實際上流通了739年。而唐高祖廢除五銖錢,鑄造開元通寶,實際上也是以五銖錢爲標準的。

雖說五銖錢流通了739年,但各個時代或不同執政者鑄造的五銖錢也會出現一些小差異或小變種。像董卓造的五銖錢就非常粗陋,得到了“惡錢”的名聲。而漢靈帝鑄造的五銖錢也是一種特別的存在。喜歡三國的朋友,對漢靈帝應該都不會陌生,這個皇帝把官位明碼標價,所得的錢都入了他的私囊。而黃巾起義就是他在位期間爆發的,這與他的統治政策很有關係。

漢靈帝在中平三年,即公元186年,鑄造了一種有點特別的五銖錢,在錢的背面有四道斜紋,分別由穿孔的四角直達外郭。這種五銖錢被稱爲“四出文錢”或“四出五銖”。漢靈帝爲什麼要設計這樣的五銖錢,現在已經不知道原因,只是史書上記載,人們看到這種五銖錢出現後直搖頭,認爲這是不祥的預兆。當時的人認爲四道斜紋預示着天下必將分崩離析,這錢必將四道而去。事實也正如當時人所說的一樣,不久京師大亂,天下大亂。

漢靈帝鑄造的這種五銖錢雖然在歷史上有“兇錢”的壞名聲,但製作精良,文字嚴整,輪郭深峻,受到了今天收藏者的喜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