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自忠將軍殉國後,其夫人李敏慧後來怎樣了?結局讓人淚目

在中國的抗日戰爭中,1940年第五戰區右翼兵團總指揮兼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的殉國影響巨大。他的經歷曲折多姿,他的犧牲英勇悲壯,總理曾贊他:“其忠義之志,壯烈之氣,真可以爲我國抗戰軍人之魂!”

殺身成仁

張自忠,山東人,1911年在天津法政學堂求學時祕密加入同盟會,1914年投筆從戎,先後追隨馮玉祥、宋哲元。

1938年3月,日軍以七八萬兵力,分兩路向徐州東北的臺兒莊進發,守衛臨沂的第三軍團傷亡慘重,張自忠奉命率第五十九軍以一晝夜180裏的速度及時趕來增援,經過數天鏖戰,敵軍受到重創,節節敗退,後來又擊退日軍增援,保證了臺兒莊大戰的勝利。

1940年,日軍爲控制長江交通、切斷重慶運輸,發起了棗宜會戰。5月,日軍兩翼包抄,分進合擊,從信陽、隨縣、鍾祥分5路向第五戰區部隊發起進攻。爲鼓舞士氣,張自忠決定親率兵團預備隊七十四師渡襄河督戰。戰士們聽到司令親來督戰,士氣大增。他們連續取得了幾個小勝利。不過,隨着日軍不斷增兵,張自忠部隊陷入了敵人包圍之中。

5月15日下午,張自忠率領總部和特務營走到南瓜店時陷入絕境。當時,張自忠手下僅剩下1500多人,日軍則有五六千人。

16日清晨,戰鬥打響。日方根據破解的無線密碼,判斷張自忠總部很可能就在附近,於是命令集中力量合圍。

在日軍猛烈攻擊下,張自忠部特務營損失慘重,4位連長1個陣亡,2個負重傷,士兵傷亡過半。一顆炮彈飛來,將張自忠右肩炸傷,緊接着,又一顆炮彈將他左肩擊穿。副官眼見情況危險,勸說總司令暫時轉移,重整旗鼓與敵人再戰,結果遭到張自忠嚴詞拒絕。

下午4時左右,張自忠身邊的戰士一個個倒下了,只剩下馬孝堂副官幫他包紮胸口。張自忠要求馬孝堂趕緊離開,可是已經晚了,日軍子彈從他腹部穿過,接着又射穿了右腮。身中7槍後,張自忠英勇犧牲。

其實,張自忠不是必須要死的,他是有機會撤退的。

相關部隊也確實通過撤退或突圍保存了下來,但是張自忠堅決不撤退、不突圍。性格剛烈而又信奉忠義的他,任憑部下怎樣勸說,都堅持與陣地共存亡。他最終實踐了自己殺身成仁的理念。

張自忠的夫人李敏慧

李敏慧,是臨清縣諮議局議員李化南之女,她與張自忠結婚時只有17歲,雖然沒有接受過教育,但是卻十分賢惠。

她在得到丈夫壯烈捐軀的噩耗後,異常平靜地說:“自忠爲國家戰死疆場,我不難過。我雖是一個婦女,也應當有份。”不久,她將家事交給家人,自己絕食而死,時距丈夫犧牲僅三個月,後夫妻二人合葬於重慶梅花山麓。

如今,80多年過去了,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或許很難想象將軍夫人的殉夫之舉。

但今天的人們應該記住:我們腳下的土地,曾經發生過最殘酷壯烈的戰爭,有過侵略者慘絕人寰的欺壓,有過先烈們浴血抗戰的驚天壯舉,有過“一寸河山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悲壯歷史”,也有過像張將軍夫人一樣的無數弱女子,用一種柔弱的堅定表達自己對祖國、對英雄的深沉的愛,無論時光如何流轉,都不該被忘記。

“心比男兒烈”

我們不能簡單地用烈女殉夫這樣的傳統觀念去理解張將軍夫人的行爲,將軍殉國、烈女殉夫,臨危盡節,芳烈千秋,雖然古已有之,但是從李敏慧女士言談中,可知“國家”二字在她心目中的份量,丈夫馳聘疆場時,她在顛沛流離中照顧將軍一家,讓將軍少了後顧之憂;當丈夫殉國後,她從容安排好家中後事,然後隨忠魂而去。

李敏慧,她雖然是一個沒有文化的女性,卻深深懂得家國二字的分量,雖然不是男兒身,卻“心比男兒烈”,用自己的死去表達對國家、對丈夫的愛,去激勵那些抗戰將士奮勇殺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