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远去血与火的征程、刻骨铭心生与死的记忆(5)

作者:张道平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这首脍炙人口的苏联歌曲,曾经响彻二战时的欧洲战场,也曾传遍中华大地,人们记住这首歌曲的重要原因,是源于闻名世界的“喀秋莎”火箭炮。广州军区炮一师209团,就是在朝鲜战场上威风凛凛的“喀秋莎”火箭炮团,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喀秋莎”火箭炮才退出现役,由63式19管130火箭炮替代。炮兵第209团在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驻朝整训期间,于1954年12月归炮一师建制,直到60年后炮一师番号撤销。

1979年对越作战,炮兵209团一营配属121师从北线向高平穿插进攻,2月20日由越南通农县出发,经那亭、魁剥、那黄、班约,徒涉平江,又经过一段路程后,连队来到那民附近隐蔽待命。

我们一连六门炮的瞄准手作为阵地侦察组的组成人员,由一排长黄友忠(广西桂林人,74年兵)带领在预设阵地周围寻找适合阵地位置,这一带都是荒山坡地,地势复杂,不是《阵地勤务教程》中规定的理想位置,最后选址在那民村附近529高地北山坡上,此地虽然进出阵地时坡陡不甚理想,但相比较而言还是能凑合用了,并且挤一挤还是能一字形摆下全连六门火炮的,便以统一指挥。

经过全体阵地侦察组人员的挥锹挥镐一起努力,很快就把各炮阵地和进出路修好了。然后各瞄准手引领自己的炮车进入阵地。由于坡陡路险时间紧迫,炮车进入阵地需要挂低档爬坡向上冲,还需全班同心合力地往上推,此刻正值中午,艳阳高照,天气炎热,连长黄志强、指导员徐福泉在不断地喊着"加油!快点!"。

2017年一连战友相聚清远留影

右起:张道平(作者)与连长黄志强、龚东初

全连人员头顶烈日,挥着汗水,奋力地将炮车向阵地推,经过大家同心协力,一番艰苦后我们四炮首先占领了山坡的炮位,紧接着其余各炮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进入了阵地。

我们四炮在调整炮车水平时,由于受地势所限制,火炮右后轮地势较低,按班长黄政文的要求填进一些土后,几经再试,车体水平仍达不到要求。这时我想起了车辆上还有两条支撑木,就取了过来并垫于右后轮的千斤顶下面,再经调整,炮车水平果然达到了要求,很快我们便做好了赋予射向和各项工作。全营终于在前线指挥所规定的时间——12时前做好了射击准备。

14时正,站在六门火炮中部后方指挥位置上的连长黄志强大喊:“全连射击!M841号目标,榴弹瞬发短延期引信,表尺xxx,方向xx-xx,一次齐射装填!”

排长、班长也在各自的位置传诵着连长的口令,我边复诵着口令,边熟练地用左手摆动方向机,右手装上方向、表尺等射击诸元,操动着高低机,很快就准确地装上各项射击诸元,并瞄准后报告:"四炮好!",其他各瞄准手都报告:“一炮好!二炮好!……!”

然后基准炮进行试射,我们各炮都随着修正口令操作,试射完毕后,连长下达口令:“全连一次齐射,放!”

四炮长黄政文按下电钮,瞬间“嗖、嗖、嗖……”19发火龙飞向敌人目标,各炮都在最短时间完成了射击任务。这是一次全营齐射,出国后第一次齐射顺利结束。20多秒的时间,全营共向目标发射三百多发炮弹,一个连6门炮,一个营三个连,每门炮19发。6x3x19=342发。

上级指挥所通报说,弹群覆盖目标,目标区爆炸声不断,火光冲天,射击取得了理想效果,大家深受鼓舞,信心倍增。战后查明,这次齐射,击中了敌人的一个后勤基地,摧毁油库、弹药库、粮库各一座,并摧毁敌人基地的防空部队,消灭敌高射机枪阵地一处,摧毁高射机枪31挺。

射击完毕,我们马上做下一个齐射的准备工作,要把19发炮弹上膛,每发炮弹66斤,这个工作挺累人的。做好了下一个齐射准备后, 利用战斗的间隙,大家都在挖防护掩体。我将自己的猫耳洞选址在火炮左后侧的坡地上,这里虽然土质较结实,但距离火炮较近便于上炮位。

由于连日来的征战劳累,加之向那民行进半路遭遇敌人袭击,涉水推炮过河,争速度、抢时间占领阵地等等,大家都很疲惫,体力早已严重透支。就在抢时间占领阵地的期间,全连有五名战友累晕在阵地上,有班长、炮车司机等,有一辆炮车因司机累晕,炮车是由副指导员苏万聚(河南沁阳人,66年兵)顶岗开进炮位的,因为阵地上只有苏副指导员一人是司机出身,可以临时顶替司机驾驶车辆。连队的卫生员毛川河也因抢救累晕战友时而累倒了。

这个时间挖猫耳洞身体难于支撑了,但为了消灭敌人,保存自己,这个掩体猫耳洞还必须得挖,并且要尽力构筑得好些,抱着这个信念,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咬着牙完成了猫耳洞的构筑。

大约是下午的15点左右了,这个时候传来了"开饭了"的叫喊声,班长派两名炮手将全班的饭菜打了回来。这个时分开饭不知是午餐还是晚餐的。饭餐只有主食白米饭和一份蔬菜,外加一个青瓜罐头,饭菜虽然很素,但吃起来却特别的香,这顿饭可是出国两天来吃到的第一餐热饭。

在出国后的行军途中,炊事班几次想停顿下来,为全连做顿饭吃,但都没有做成,因为一路上的时停时走,全连指战员们只得吃随身携带的761压缩干粮,行军中,啥时走,啥时停让人难以预料,急得炊事班长刘绍才(湖南浏阳县人,74年兵)只想哭。

为了做好这餐饭,副连长毕勤志(河南确山人,65年兵)在连队火炮一进阵地后,便亲自跑到炊事班去督促他们,并向炊事班人员提出了要求,以后每天必须确保为全连提供一顿白米热饭,热菜。

炊事班在阵地一侧的依地势挖了一口无烟灶,并用出国前就已准备好了的米菜做出了这顿饭,水也是从国内带来的,因为当时宣传说,越军在饮用水源里投毒,所以炊事班在出国前便准备了几天的用水装在解放牌汽车上,连同其它食材、炊具拼成"伙房车",行军时在连队的车队后面跟进。(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