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份,遼瀋戰役已經進入了掃尾階段,此時杜聿明正在葫蘆島指揮國軍撤退,他萬萬沒有想法的是,一場更大的戰役正在醞釀,這便是淮海戰役。

而淮海戰役素來有解放軍先發起之說,但隨着杜聿明記述的《淮海戰役始末》一文流出,我們不難發現淮海戰役,也就是“徐蚌會戰”,實際上是國軍率先準備的。

早在蔣介石還於北平督戰之時,南京國防部何應欽、顧祝同等人就制定了中原作戰計劃。

並且在作戰會議上,國軍制定了“守江必守淮”的戰略,後來這個戰略也得到了蔣介石和杜聿明的認同。

但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國軍具體作戰部署,既“以少數兵力堅守徐州,放棄所有隴海路上的城市,集中兵力於津浦鐵路兩側作攻勢防禦”的計劃,早已經被國防部作戰廳長郭汝瑰送到了解放軍手裏。

因此淮海戰役打響後,國軍就一直被解放軍牽着打。例如圍殲黃百韜兵團,緊接着又圍殲增援淮海戰場的黃維兵團,最後消滅杜聿明集團,可以說淮海戰役就是這三大階段。

那麼國軍爲何如此聽話,總是向解放軍的包圍圈走呢?其實這和蔣介石的指揮離不開關係。

實際上在黃維兵團被中野包圍後,杜聿明就認爲徐蚌會戰不能打了,他要把僅剩的30萬國軍帶回去。

沒想到蔣介石卻給杜聿明下命令,讓他務必救出黃維兵團。而杜聿明得知這個消息後,可謂絕望,只好硬着頭皮上了。

相反粟裕將軍得知杜聿明要救出黃維兵團後,可謂大喜過望,因爲他最擔心杜聿明集團跑掉,錯失全殲杜聿明部的機會。

說道這裏,大家也不難發現,實際上國軍在徐蚌會戰中的部署並沒有實施,相反蔣介石的“微操”,使得國軍陷入了“被合圍、救援、再被合圍”的境地。

可見,國軍在正面戰場的失敗,其實是有大原因的,蔣介石總是打破軍事統帥的既定戰略,這又如何打勝仗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