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朝中期開始,中國就進入了多事之秋,甲午戰敗割地賠款,淪爲列強的殖民地,從此風雨飄搖。大清滅亡後,軍閥割據,戰爭連年不絕,生靈塗炭。當國民政府經過中原大戰後,大有一統華夏之時,又被列強百般阻擾,之後一直覬覦華夏領土的日本經過高度的二次工業革命,對農業大國中國悍然發動侵略戰爭。此時的中國紛亂異常,工業落後,國力疲弱,因此戰端一開,國民黨軍隊便很快轉入守勢,進而潰敗,丟城失地。

面對日本人單兵素質和火力上的壓倒性優勢,以蔣介石爲中心的國民政府也敏銳地意識到,如果以現在的國軍去跟日本打一場決戰,無疑是以卵擊石,甚至會遭到毀滅性的打擊。於是依靠中國廣袤土地的戰略縱深,打持久戰成爲祕而不宣的抗戰指導決策。也正因爲這一意識,國民黨在丟失東北後,又連敗於上海,喪失南京,最後退居重慶。

由於國疲民弱,爲了和日本長久的耗下去,蔣介石不得不依靠列強的貸款和援助來與日本相抗衡。日本人在佔領了中國的廣大地區後,由於兵力的分散,亦不能集中力量對國民政府進行毀滅性打擊,因此戰爭膠着後,國民政府成了始終打不死的小強。

後來,日本人在充分做了研究後,認識到國民黨之所以能如此負隅頑抗,是因爲從外面有源源不斷的戰略物資輸入,因此切斷補給線,困死國民政府,之後集中兵力絞殺成了日本的作戰計劃。隨後日本人四處出擊,對重慶進行了C型包圍,不得不說,日本人這一決策確實對國民政府構成了巨大的威脅,在日本的步步緊逼下,國民政府的北方補給線和海上補給線都被切斷。最後只剩下了最後一條生命---滇 面鐵路。如果這條補給線也被切斷,那麼國民政府就會失去與外界的聯繫,在缺糧少彈的情況下很可能就會不戰自潰,那麼中國全盤淪陷也將指日可待。

因此當日軍攻下東南亞各國,入侵緬甸時,蔣介石便感到異常危機,無奈之下,蔣介石只得集中自己所有的精銳準備提前佈局,入緬作戰。然而當時的緬甸是英國的殖民地,駐紮着大量的英國軍隊。當蔣介石提出入緬協同抵抗日軍時,曾經多次入侵中國,並擊敗中國軍隊的英國人頗爲不屑,嗤笑着拒絕了蔣介石的好意。不過之後面對日軍的瘋狂進攻,他們並沒有笑到最後,英軍數萬人被日本人揍得鼻青臉腫,丟盔棄甲。日本人很快橫掃緬甸,逼近緬甸的首都仰光。情急之下,爲了保護本國的殖民利益,同盟國在華盛頓召開會議,議定成立中緬印戰區,由蔣介石全權指揮戰事。隨後,蔣介石命令麾下將領杜聿明爲中國遠征軍總司令,率軍迅速進入緬甸,展開對日作戰。

1942年3月,遠征軍匆忙入緬。由於英軍對日軍一觸即潰,望風而逃,導致日軍在緬甸如履平地,兵不血刃地佔領了很多大城市和要地。中國遠征軍進入後,戰機已失,很快處於被動地位。一路逃竄的英國軍隊在丟棄了仰光後,慌忙向印度方向逃亡,並向中國軍隊發出求援。而率先進入緬甸的是日夜兼程,千里急行軍的二零零師,因此狙擊日軍,掩護英軍的重任便落在二零零師肩上。

當接到命令後,二零零師的師長戴安瀾迅速命令部隊佔據要地同古,快速修建工事,迎戰人數兩倍於中國軍隊,且配有重型武器的日軍精銳部隊五十五師團。戰鬥打響後,戴安瀾給家人寫下了一封遺書,之後率軍奮勇戰鬥,三軍拼死殺敵,最終苦戰12天,以劣勢的裝備和兵力,犧牲2000的代價,殲敵5000餘人。同古狙擊戰也成爲中國軍隊對日軍戰史山空前的好成績,經此一戰,戴安來成爲中國家喻戶曉的抗日悍將,民族英雄。

然而雖然同古狙擊戰打出了中國軍人的威風,但敵衆我寡,裝備差異懸殊,仰光最終失守,仰光的失守也意味着滇緬鐵路的失守,同時也意味着孤軍深入的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也失去了軍事意義。身在重慶的蔣介石審時度勢,急令中國遠征軍各部在日軍切斷後路前,快速回撤。不過這一決定卻遭到了戰區參謀長美國人史迪威的反對,史迪威以美國援助爲籌碼,要挾蔣介石收回命令,並電令遠征軍在緬甸發動對日軍的全面進攻,並承諾讓英軍負責保護中國軍隊的側翼。

然而英軍除卻不顧命令,繼續潰逃之外,反而繼續向中國遠征軍提出救援請求,讓中國遠征軍解救被日軍三千人包圍在了仁安羌的七千多名英軍。於是中國遠征軍再次擔當重任,以新三十八師孫立人麾下的一一三團被派往仁安羌,最終在一千多人的中國遠征軍奮死搏鬥下,英軍七千多人被解救出來。之後英國軍隊在中國遠征軍的浴血奮戰中,全部逃回了印度殖民地,而中國軍隊卻徹底喪失了撤回國內的最佳時機,被日軍切割包圍在了緬甸。

面對孤軍深入的中國遠征軍該何去何從,成爲了一大難題。蔣介石要求部隊快速回撤,但卻要衝過日軍的重重包圍,艱難可想而知。而參謀長史迪威認爲中國軍隊此時撤到印度,繞道回國是最好的方法。按理說,取道印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然而正當中國軍隊要取道印度時,被中國遠征軍一直拯救的英軍卻不樂意了,他們提出了一個最無恥的要求:進入印度可以,但中國軍隊必須放下武器,以難民的身份進入印度,由英軍收容,再行安排。

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讓一國軍人放下武器,簡直就是對國家的奇恥大辱,也是對軍人的榮譽的侮辱。遠征軍最高長官杜聿明表示不可接受,並斷然拒絕了英國人的提議。於是杜聿明帶領戴安瀾等人打算應爲玉碎,不爲瓦全,寧可殺出一條血路回到中國,也不會繳槍做難民。之後這支遠征軍經過重重險阻,穿越野人山,歷經一百一十天的困難重重,最終艱難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期間名將戴安瀾戰死異國,一萬五千人的部隊最終最剩下不到2千人。

和杜聿明不同的是,負責斷後的孫立人卻爲英國人的恩將仇報頗爲不滿,他爲了給兄弟們爭一口氣,求的一條生存之路,在中途不惜抗命,率部又打回了緬印邊境。面對英國人依舊要繳槍的條件,孫立人直接要求部下準備戰鬥:不讓進,就打進去,繳槍門都沒有!

最終在見識過中國遠征軍強悍的戰鬥力下,在孫立人將軍強硬霸道的表態中,英軍只好收回成命,讓新三十八軍全副武裝的進入到了印度。由此可見,你真心幫助過的人不一定會領你的情,還可能給你使絆子,只有你足夠的強大,才能讓別人從內心裏尊重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