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朝中期开始,中国就进入了多事之秋,甲午战败割地赔款,沦为列强的殖民地,从此风雨飘摇。大清灭亡后,军阀割据,战争连年不绝,生灵涂炭。当国民政府经过中原大战后,大有一统华夏之时,又被列强百般阻扰,之后一直觊觎华夏领土的日本经过高度的二次工业革命,对农业大国中国悍然发动侵略战争。此时的中国纷乱异常,工业落后,国力疲弱,因此战端一开,国民党军队便很快转入守势,进而溃败,丢城失地。

面对日本人单兵素质和火力上的压倒性优势,以蒋介石为中心的国民政府也敏锐地意识到,如果以现在的国军去跟日本打一场决战,无疑是以卵击石,甚至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于是依靠中国广袤土地的战略纵深,打持久战成为秘而不宣的抗战指导决策。也正因为这一意识,国民党在丢失东北后,又连败于上海,丧失南京,最后退居重庆。

由于国疲民弱,为了和日本长久的耗下去,蒋介石不得不依靠列强的贷款和援助来与日本相抗衡。日本人在占领了中国的广大地区后,由于兵力的分散,亦不能集中力量对国民政府进行毁灭性打击,因此战争胶着后,国民政府成了始终打不死的小强。

后来,日本人在充分做了研究后,认识到国民党之所以能如此负隅顽抗,是因为从外面有源源不断的战略物资输入,因此切断补给线,困死国民政府,之后集中兵力绞杀成了日本的作战计划。随后日本人四处出击,对重庆进行了C型包围,不得不说,日本人这一决策确实对国民政府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在日本的步步紧逼下,国民政府的北方补给线和海上补给线都被切断。最后只剩下了最后一条生命---滇 面铁路。如果这条补给线也被切断,那么国民政府就会失去与外界的联系,在缺粮少弹的情况下很可能就会不战自溃,那么中国全盘沦陷也将指日可待。

因此当日军攻下东南亚各国,入侵缅甸时,蒋介石便感到异常危机,无奈之下,蒋介石只得集中自己所有的精锐准备提前布局,入缅作战。然而当时的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驻扎着大量的英国军队。当蒋介石提出入缅协同抵抗日军时,曾经多次入侵中国,并击败中国军队的英国人颇为不屑,嗤笑着拒绝了蒋介石的好意。不过之后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他们并没有笑到最后,英军数万人被日本人揍得鼻青脸肿,丢盔弃甲。日本人很快横扫缅甸,逼近缅甸的首都仰光。情急之下,为了保护本国的殖民利益,同盟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议定成立中缅印战区,由蒋介石全权指挥战事。随后,蒋介石命令麾下将领杜聿明为中国远征军总司令,率军迅速进入缅甸,展开对日作战。

1942年3月,远征军匆忙入缅。由于英军对日军一触即溃,望风而逃,导致日军在缅甸如履平地,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很多大城市和要地。中国远征军进入后,战机已失,很快处于被动地位。一路逃窜的英国军队在丢弃了仰光后,慌忙向印度方向逃亡,并向中国军队发出求援。而率先进入缅甸的是日夜兼程,千里急行军的二零零师,因此狙击日军,掩护英军的重任便落在二零零师肩上。

当接到命令后,二零零师的师长戴安澜迅速命令部队占据要地同古,快速修建工事,迎战人数两倍于中国军队,且配有重型武器的日军精锐部队五十五师团。战斗打响后,戴安澜给家人写下了一封遗书,之后率军奋勇战斗,三军拼死杀敌,最终苦战12天,以劣势的装备和兵力,牺牲2000的代价,歼敌5000余人。同古狙击战也成为中国军队对日军战史山空前的好成绩,经此一战,戴安来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抗日悍将,民族英雄。

然而虽然同古狙击战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威风,但敌众我寡,装备差异悬殊,仰光最终失守,仰光的失守也意味着滇缅铁路的失守,同时也意味着孤军深入的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也失去了军事意义。身在重庆的蒋介石审时度势,急令中国远征军各部在日军切断后路前,快速回撤。不过这一决定却遭到了战区参谋长美国人史迪威的反对,史迪威以美国援助为筹码,要挟蒋介石收回命令,并电令远征军在缅甸发动对日军的全面进攻,并承诺让英军负责保护中国军队的侧翼。

然而英军除却不顾命令,继续溃逃之外,反而继续向中国远征军提出救援请求,让中国远征军解救被日军三千人包围在了仁安羌的七千多名英军。于是中国远征军再次担当重任,以新三十八师孙立人麾下的一一三团被派往仁安羌,最终在一千多人的中国远征军奋死搏斗下,英军七千多人被解救出来。之后英国军队在中国远征军的浴血奋战中,全部逃回了印度殖民地,而中国军队却彻底丧失了撤回国内的最佳时机,被日军切割包围在了缅甸。

面对孤军深入的中国远征军该何去何从,成为了一大难题。蒋介石要求部队快速回撤,但却要冲过日军的重重包围,艰难可想而知。而参谋长史迪威认为中国军队此时撤到印度,绕道回国是最好的方法。按理说,取道印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然而正当中国军队要取道印度时,被中国远征军一直拯救的英军却不乐意了,他们提出了一个最无耻的要求:进入印度可以,但中国军队必须放下武器,以难民的身份进入印度,由英军收容,再行安排。

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让一国军人放下武器,简直就是对国家的奇耻大辱,也是对军人的荣誉的侮辱。远征军最高长官杜聿明表示不可接受,并断然拒绝了英国人的提议。于是杜聿明带领戴安澜等人打算应为玉碎,不为瓦全,宁可杀出一条血路回到中国,也不会缴枪做难民。之后这支远征军经过重重险阻,穿越野人山,历经一百一十天的困难重重,最终艰难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期间名将戴安澜战死异国,一万五千人的部队最终最剩下不到2千人。

和杜聿明不同的是,负责断后的孙立人却为英国人的恩将仇报颇为不满,他为了给兄弟们争一口气,求的一条生存之路,在中途不惜抗命,率部又打回了缅印边境。面对英国人依旧要缴枪的条件,孙立人直接要求部下准备战斗:不让进,就打进去,缴枪门都没有!

最终在见识过中国远征军强悍的战斗力下,在孙立人将军强硬霸道的表态中,英军只好收回成命,让新三十八军全副武装的进入到了印度。由此可见,你真心帮助过的人不一定会领你的情,还可能给你使绊子,只有你足够的强大,才能让别人从内心里尊重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