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神魔小說《西遊記》可謂是家喻戶曉,孫悟空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乃書中塑造得最爲成功的角色。孫悟空敢作敢爲,好打抱不平,代表了一種反抗精神和奮鬥精神。《西遊記》成書幾百年來,孫悟空有沒有原型?吳承恩筆下的孫悟空究竟寫的是誰?這個問題一直爭論不休,至今未有定論。但是明朝時期有一個人,其經歷與孫悟空極爲相似,他很有可能就是孫悟空的原型。

他是誰呢?他就是明朝諫臣——陳諤

正直膽大的言官,罵皇帝是家常便飯

陳諤,字克忠,番禺人(今廣州市番禺區),《明史》卷第162有對他的詳細記錄。明朝永樂年間,陳諤以鄉舉人入太學,官拜刑科給事中。刑科給事中爲六科之一,主要職責爲掌管侍從、拾遺、補闕六部百司等事,屬於我國古代的言官之一。《明史職官三》記載了言官的職責與權力,分門別類地進行了統一與規定。

剛正、正直和敢言,這是作爲一個言官的基本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夠鍼砭時弊,才能夠指出朝廷存在的各種問題,避免決策失誤,用人不當。陳諤天生是做言官的材料,此人性格耿直、說話直接而且不畏強權,有一股子犟脾氣。每次奏報之時,此人總是高聲奏報,如洪鐘般響亮。陳諤膽子大、敢言敢諫,在奏章中拐彎抹角罵皇帝、罵大臣已經成爲他的常態。永樂皇帝曾下令將他餓幾天,以示責罰。幾天之後,此人又復罵如初,秉性難改。

因言獲罪的奇人,被埋七天七夜不死

永樂十年(1414年),陳諤再一次在奏摺中罵皇帝,永樂皇帝於是下詔將他“坎瘞囊任奉天門,露其首”。這是一種特殊的刑法,據《明史》記載,“坎瘞”是古代行祭地禮時用來掩埋牲畜和玉帛的坑穴。永樂皇帝下令將陳諤埋在奉天門外,只露出個頭來,這種刑罰算是比較殘酷的了,而這種刑罰也是吳承恩寫作孫悟空被壓五行山的來源。

《西遊記》第八回記載,孫悟空大鬧天宮,各路神仙都抵擋不住,最後玉皇大帝請來如來佛祖將其制伏,壓在五行山下。後經歷500年,被去西方取經的唐三藏救出。觀音在尋找取經人的路途中經過五行山,發現了被壓在山下的石猴。此時的石猴能說話,身體被大山壓住不能動。

被處於“坎瘞”之刑,他的狀況如何呢?史書記載,陳諤被壓在坎瘞之下,只有一個頭露出地面。朝廷還派人專門看守,不準被他喫喝。陳諤就這樣被埋在坎瘞之下長達一個星期,最稱奇的是,陳諤被埋一個星期(7天)不喫不喝,竟然沒有死,時人稱之爲“七日不死”。

陳諤被埋七日不死,這是史書記載的一個奇蹟,這個可能與當時埋的環境、條件和陳諤的體質有關,可能中途有人偷偷放水也是存在的。總之,陳諤捱過了7天時間,永樂皇帝認爲七天都餓不死他,這是天意。於是便下詔赦免了他的罪行,陳諤被埋七天不死,就是孫悟空被壓五行山的原型。

當了一輩子的刺頭,比孫悟空更有骨氣

陳諤跟孫悟空很像,被赦免之後並沒有收斂脾氣,依舊我行我素。永樂皇帝知道,這個人就是一個刺頭,這次他沒有再罰他,而是罰他去修理房子。陳諤在修理房子時,因爲清廉正直,所以沒有花一分錢請人,所有的木料、加工都是自己一個人幹。永樂皇帝聽說後,覺得他很是可憐,於是讓他官復原職。

陳諤隨後又做了湖廣按察使、山西按察使等官,但也是因爲性格太直屢次被罷免。明仁宗繼位後,對陳諤多次揭發楚王朱楨(仁宗的叔叔)的罪行,仁宗對其頗爲不滿,於是將他貶爲海鹽縣知縣(七品)。陳諤從三品官直降到七品,都是因爲他的耿直性格和敢於揭發的精神所導致。宣德三年,陳諤在鎮江同知任上退休,一輩子的宦海沉浮自此落幕。

陳諤被譽爲“明朝的孫悟空”,他的經歷被學者認爲是吳承恩寫作孫悟空被壓五行山的原型,孫悟空被壓五行山是皆因孫悟空耿直好鬥、敢於挑戰和打破舊勢力,具有頑強的反抗精神。陳諤就是現實版的孫悟空,他被永樂皇帝埋在七天七夜的經歷,在中國歷史上是少見的。吳承恩應是借鑑了這段故事,於是將其寫入了《西遊記》之中。

陳諤是現實版的孫悟空,但他跟孫悟空比起來,結果卻不如孫悟空。孫悟空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學會七十二變,終於在跟隨唐僧去往西天取經成功,最後修成了正果。但是陳諤呢?他雖然也歷經了九九八十一難,卻始終學不會七十二變,執拗的性格、正直的脾性、敢說敢做的人品,這讓他在世俗的爾虞我詐和人情世故中屢次碰壁,多次被貶又多次被赦,在宦海沉浮之中,陳諤依舊是陳諤,孫悟空卻修成了正果,他卻始終不改本色,一輩子都沒有失去自我,一生磊落光明。從這點來看,他比孫悟空強。

從這一點來看,陳諤是一個有骨氣的人,也算得上是一個傳奇了。

參考文獻:《明史》、《明史演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