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發文擬頒發1個玉米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北京大北農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和1個大豆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這是繼今年1月21日頒發3張安全證書之後的第二次擬頒發。上次3張證書頒給了北京大北農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的抗蟲耐除草劑玉米DBN9936,杭州瑞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浙江大學的抗蟲耐除草劑玉米瑞豐125,上海交通大學耐除草劑大豆 SHZD3201。

資料顯示,近年來關於轉基因作物在國內的消費和種植一直存在較大爭議,截止目前我國允許商業化種植的轉基因作物也僅爲棉花和木瓜兩個品種。

資料顯示,我國轉基因棉花應用已非常廣泛,截至2019年末,共育成轉基因抗蟲棉新品種176個,累計推廣4.7億畝,減少農藥使用70%以上,國產抗蟲棉市場份額達到99%以上。

不過,從消費量上來講,我國消費量最大的轉基因農作物不是木瓜,也不是棉花,而是大豆。

數據顯示,目前全球轉基因第一大作物爲大豆,主要種植在美國、巴西等美洲地區,而這兩個國家也恰恰是全球最大的大豆生產國和出口國,每年其大豆出口的主要目的地就是中國。

根據海關資料顯示,今年我國每年的大豆進口量維持在9000萬噸上行。而其中大部分爲轉基因大豆。

由於國外的農業規模化種植,加上轉基因大豆通過基因技術實現的抗蟲等優勢,使得進口轉基因大豆價格遠遠低於我國國產大豆價格,由此對國產大豆的種植帶來災難性的壓力,使得國產大豆近20年來大豆種植面積持續下滑,不得不通過政策調控維護國內豆農的種植利益。

與此同時,在這種壓力下,國內對轉基因的認知也發生了兩個極端,來自基層的反對意見佔據主流。

而從國家層面來講,鑑於對糧食安全的考慮,對於轉基因生物技術研發一直處於鼓勵研究階段。

來自每日糧油掌握的資料顯示,早在2007-2008年,隨着當時一輪席捲全球的糧食危機的爆發,我國對轉基因的支持力度空前加大,並在2009年頒發了兩個轉基因水稻和高植酸酶玉米的安全證書。

就在市場認爲第一個轉基因主糧品種(在國際市場,玉米、大豆並非爲主糧品種)會在中國出現的時候,當時的農業部卻遲遲未對上述轉基因品種的商業化推廣進行表態,直到2014年上述兩個品種證書過期。

而截至目前爲止,在我國涉及轉基因稻穀、玉米和大豆等傳統主糧的品種仍處於研發階段。

不過,對於今年以來轉基因研發進度的加速還是引起了市場關注,如果此次證書獲批,那麼將會出現兩個轉基因大豆和三個轉基因玉米品種的局面,這在我國轉基因管理中並不常見。

與之對應的是,近年來我國大豆進口對外依賴度逐年提高,特別是在大豆進口來源方面,表現出過度的巴西和美國。

而在玉米市場,近年來隨着我國玉米供需關係的變化,玉米供應已經從寬鬆轉向存在缺口的局面,未來市場形勢不容樂觀。

最爲關鍵的是,玉米和大豆都是重要的飼料來源,隨着我國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未來對肉蛋奶的消費增長空間十分巨大,這種背景下,市場的供應環境也需要提前做好部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