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演員的片酬,已經可以傲視全球了,比全球知名的國際影星拿的都高,拿着這些錢的演員,虧不虧心?”

這是高亞麟在某訪談節目上說的一段心聲,可見某些所謂演員的片酬得高到什麼地步,才讓演了20年戲的老演員都感到震驚。#如何看待流量明星高片酬#

這是網上流傳着的一張關於某些明星的片酬名單,且不說真假,但這個排名至少是能代表目前娛樂圈現狀的。

圖中,范冰冰、高圓圓、趙薇等人是資歷最高,且演技上也是得到過廣大觀衆認可的,在名單裏最低;周迅、楊洋這些後來居上的優秀者,處於中級階層;而鹿晗、吳亦凡等,既不是科班出身,也沒有代表作品,演技更是難以描述,如此人物卻處於影視圈第一階層。

前面說了,以上只是拿名單舉了個例子,並不是真的說這些演員如何,所以,相關粉絲無需過於激動。

高片酬由來已久

國內高片酬之風到底如何形成的呢,其實最早呢,甚至可以追溯到九十年代的香港地區。

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無非雙週一成。

作爲九十年代香港的當紅炸子雞,他們的片酬自然不會坦蕩蕩地告訴外人,不過我們可以從其他有關信息找出一些蛛絲馬跡。

周潤發曾經說要裸捐全部家產,五十多個億。算了算其一共拍了近170部戲,如此算下來平均每部得有一兩千萬。當然這麼多的資產也有可能是他做了其他投資得來的。

周星馳不止一次被導演吐槽過片酬了,陳百鳴拍92家有喜事時,就花了800萬請了周星馳。

到了2000年,王晶拍千王之王,請周星馳拍了7天配角,一天給的片酬超過120萬。

至於成龍,向來是不掩飾自己的,早期接受採訪時,被問及“片酬是否真的2000萬呢”,成龍笑了笑,說了兩個字:不止。

儘管當時香港地區衆星片酬極高,但似乎卻沒有人會去指責。爲何?終究是因爲他們能帶來的值得這個價值,作爲拍了無數經典作品,且處於行業第一的人,拿着最高片酬似乎也合情合理。

多方驅動,限制高片酬勢在必行

電視行業協會,3年內六次呼籲“控制演員成本”;影視行業的老大廣電總局,接連要求影視劇限制集數和限制薪酬;愛奇藝、優酷、騰訊等代表性視頻平臺,在本月初聯合發表“行業自救”倡議書。

幾個視頻平臺聯合發表的倡議書中有兩個重點,一個是反對內容注水,而已拖長集數;另一個則是倡導節約,抵制浪費奢靡之風。

何爲浪費奢靡之風,對於影視行業來說,你演員演技只值500,製片方卻拿出5萬跟你簽約,這就叫浪費,這就叫奢靡。

其實,優酷、騰訊等視頻平臺對天價片酬這種行爲已經忍耐已久,只不過這次藉着疫情之便發聲而已。

一來視頻平臺有自制影視劇項目,明星高片酬勢必大大增加他們的成本。

二來平臺要跟其他同行競爭,免不了要買斷某些劇的獨播權,而製片方因爲演員成本支出太高,最終只能加大版權費。因此,平臺倒成了天價片酬的“最終受害者”。

未來按職稱拿片酬是否可行?

對於天價片酬的問題,馮遠征提出了一個令人意外卻又合理的建議。

馮遠征認爲,有關部門應當出臺新的演藝羣體評審制度,以職稱來

那麼馮遠征的這種想法可不可行呢?

打比方說,如果這個演員是剛出道或者剛轉型,那不管你名氣多高,你只能拿最低。拍出好的知名作品了,加一級,拿多一點錢;演技得到業內人士和觀衆的認可了,加一級,拿多一點錢……

按照這理論,即使是雙週一成,放到今天一樣能拿到高片酬,畢竟他們所付出的,足夠評到最頂尖的職稱了。

如此這般,那麼老戲骨不會心寒,有能力的演員會更有動力,而流量明星,也只能想方設法去提升自己演技。

這樣說來,這種方式其實是行得通的,不過更多的怕是流量明星的粉絲衆多,此舉措一出,萬一某些明星暗地裏煽動粉絲製造輿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