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郭玲玲 记者 郑亚雷)患者说,他让我有了第二次生命;同事说,他做事踏实专注,是我们的榜样;他说,医学关乎生命,责任强、技术精、服务好胜于一切。

“做人要低调,做事要高标准求实效。”——这就是他的人生信条。

他就是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消化病医院副院长张方信。

1976年

高中毕业的张方信入伍来到兰州军区某部。在紧张的连队生活中,他没有忘记初心、没有忘记学习,因为他心里一直有个医生梦,“小时候看到亲人、同学生病被医生救治,觉得医生是一份很神圣的职业。”他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复习了初、高中全部课程;

1978年

作为部队的学员苗子参加了全军军队院校考试,终于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第四军医大学;

1983年

他从第四军医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兰州军区总医院消化科;

1989年

他考入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研究生;

1994年-1997年

他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获得消化专业博士学位;

1998年-2000年

他在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做科研工作;

2005年-2008年

他先后在西安西京医院、上海长海医院及中山医院研修消化病及消化内镜诊疗。

实干 全力挽救生命

“大爷,您今天排气怎么样?”

“肚子感觉怎么样?我刚听了,有些‘咕噜咕噜’的声音,可能是有点氙气。”

“肠鸣还可以。”......

被问者是一名92岁患肠梗阻的危重症病人,几天前急诊住进科的,一度病危,经胃肠镜及小肠导管等及时处理目前病况趋于缓解。

一大早,张院长就带着病区医护到病房查房,专门来到这位患者床边,俯身为他查体,由于患者听力有碍,他让陪床家属进行“翻译”。

由于患者年纪较大,患有慢性心肺疾病,外科手术风险大,他及时多次组织科室和相关学科进行危重病例研讨,建议如果病情继续稳定好转必要时可施行外科手术并做好相关准备和预案。但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家属商量放弃手术,张方信尊重病人家属意见在内科继续积极进行保守治疗。

去年11月底,消化内科收治了一名贲门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并出血患者,由于病情不典型,在外院无法确诊,后转诊至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消化病院。面对这样的疑难病症,张方信没有放弃,他带领团队查阅文献资料、反复进行研讨,经相关检查分析明确了该病人患的是贲门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这是一种罕见病,截止目前,全世界也只有十几例的报道,他及时为患者进行胃镜微创手术,将病变完整切除,患者很快康复出院。

“作为医生,不管病情多重多难,我们的责任就是治病救人,我们如果放弃了,病人怎么办?所以,只要有一点希望,我们都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他说。

在专业上,张方信对慢性胃肠病、慢性肝病、消化疑难病、消化心身疾病、消化急危重症病与消化道肿瘤具有较丰富的诊治经验,尤其擅长无痛胃肠镜、超声内镜、胃肠早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早癌精查)及治疗(内镜下粘膜切除/粘膜剥离术EMR/ ESD)、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硬化/套扎术、透明帽辅助下内痔硬化套扎术、贲门失弛缓经口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POEM)、食管胃肠间质瘤隧道内镜术(STER)/全层切除术(ERTF)、急诊内镜止血、胃食道异物取出、消化道良恶性狭窄扩张支架置入及堵瘘术等。

这样扎实有效的诊疗技术,源于他对优质诊疗服务实实在在的不懈追求。

在他看来,医生不仅是“灭火”的消防员,更是“防火”的督导员。结合学科专业,他是消化道疾病早癌筛查的倡导者。在他的桌上,放着一份《消化病专科医院/科室建设阶段规划》,内容涉及了消化病院的短中长期总体目标、科室定位、业务方向等,在未来10年的业务规划中,“胃肠道肿瘤早诊早治”的字样频现,“消化道癌症早期大多无症状,一旦有症状可能就到晚期,也没有什么有效方法治疗了,那样生存机率会大打折扣,如果不能早期发现实在是太可惜了。”他感叹道。

张方信,甘肃省医药卫生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原兰州军区总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现任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消化病医院副院长。他还担任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内科医师分会常委、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消化内科医师分会常委、中华消化内镜学会超声内镜学组委员、中华消化心身联盟常务理事、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协作组委员、全军消化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第一届消化专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甘肃省医师协会消化内科分会主委、陕西省非公医疗机构消化病及消化内镜常委等职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