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訊(郭玲玲 記者 鄭亞雷)患者說,他讓我有了第二次生命;同事說,他做事踏實專注,是我們的榜樣;他說,醫學關乎生命,責任強、技術精、服務好勝於一切。

“做人要低調,做事要高標準求實效。”——這就是他的人生信條。

他就是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消化病醫院副院長張方信。

1976年

高中畢業的張方信入伍來到蘭州軍區某部。在緊張的連隊生活中,他沒有忘記初心、沒有忘記學習,因爲他心裏一直有個醫生夢,“小時候看到親人、同學生病被醫生救治,覺得醫生是一份很神聖的職業。”他利用一切業餘時間複習了初、高中全部課程;

1978年

作爲部隊的學員苗子參加了全軍軍隊院校考試,終於不負衆望,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第四軍醫大學;

1983年

他從第四軍醫大學畢業被分配到蘭州軍區總醫院消化科;

1989年

他考入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研究生;

1994年-1997年

他在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獲得消化專業博士學位;

1998年-2000年

他在蘭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博士後流動站做科研工作;

2005年-2008年

他先後在西安西京醫院、上海長海醫院及中山醫院研修消化病及消化內鏡診療。

實幹 全力挽救生命

“大爺,您今天排氣怎麼樣?”

“肚子感覺怎麼樣?我剛聽了,有些‘咕嚕咕嚕’的聲音,可能是有點氙氣。”

“腸鳴還可以。”......

被問者是一名92歲患腸梗阻的危重症病人,幾天前急診住進科的,一度病危,經胃腸鏡及小腸導管等及時處理目前病況趨於緩解。

一大早,張院長就帶着病區醫護到病房查房,專門來到這位患者牀邊,俯身爲他查體,由於患者聽力有礙,他讓陪牀家屬進行“翻譯”。

由於患者年紀較大,患有慢性心肺疾病,外科手術風險大,他及時多次組織科室和相關學科進行危重病例研討,建議如果病情繼續穩定好轉必要時可施行外科手術並做好相關準備和預案。但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後家屬商量放棄手術,張方信尊重病人家屬意見在內科繼續積極進行保守治療。

去年11月底,消化內科收治了一名賁門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並出血患者,由於病情不典型,在外院無法確診,後轉診至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消化病院。面對這樣的疑難病症,張方信沒有放棄,他帶領團隊查閱文獻資料、反覆進行研討,經相關檢查分析明確了該病人患的是賁門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這是一種罕見病,截止目前,全世界也只有十幾例的報道,他及時爲患者進行胃鏡微創手術,將病變完整切除,患者很快康復出院。

“作爲醫生,不管病情多重多難,我們的責任就是治病救人,我們如果放棄了,病人怎麼辦?所以,只要有一點希望,我們都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他說。

在專業上,張方信對慢性胃腸病、慢性肝病、消化疑難病、消化心身疾病、消化急危重症病與消化道腫瘤具有較豐富的診治經驗,尤其擅長無痛胃腸鏡、超聲內鏡、胃腸早癌及癌前病變的診斷(早癌精查)及治療(內鏡下粘膜切除/粘膜剝離術EMR/ ESD)、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硬化/套扎術、透明帽輔助下內痔硬化套扎術、賁門失弛緩經口內鏡下括約肌切開術(POEM)、食管胃腸間質瘤隧道內鏡術(STER)/全層切除術(ERTF)、急診內鏡止血、胃食道異物取出、消化道良惡性狹窄擴張支架置入及堵瘻術等。

這樣紮實有效的診療技術,源於他對優質診療服務實實在在的不懈追求。

在他看來,醫生不僅是“滅火”的消防員,更是“防火”的督導員。結合學科專業,他是消化道疾病早癌篩查的倡導者。在他的桌上,放着一份《消化病專科醫院/科室建設階段規劃》,內容涉及了消化病院的短中長期總體目標、科室定位、業務方向等,在未來10年的業務規劃中,“胃腸道腫瘤早診早治”的字樣頻現,“消化道癌症早期大多無症狀,一旦有症狀可能就到晚期,也沒有什麼有效方法治療了,那樣生存機率會大打折扣,如果不能早期發現實在是太可惜了。”他感嘆道。

張方信,甘肅省醫藥衛生領軍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原蘭州軍區總醫院消化內科主任,現任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消化病醫院副院長。他還擔任中國醫師協會消化內科醫師分會常委、中國醫學裝備協會消化內科醫師分會常委、中華消化內鏡學會超聲內鏡學組委員、中華消化心身聯盟常務理事、全國疑難及重症肝病協作組委員、全軍消化內科專業委員會常委、中國衛生信息與健康醫療大數據學會第一屆消化專科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甘肅省醫師協會消化內科分會主委、陝西省非公醫療機構消化病及消化內鏡常委等職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