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家第一次设立了共和国勋章奖,这是一种国家最高荣誉奖。授予在经济、社会、国防、外交、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领域各行业作出重大贡献、享有崇高声誉的杰出人士。

这次获奖的也只有八人。给张富清的颁奖词这样写到:西北野战军特等功臣,战斗英雄,为建立新中国浴血奋战,战功卓著。转业后,深藏功名六十余年,坚守初心,不改本色,扎根贫困山区,为民造福。颁奖词是对张富清卓越贡献的高度赞扬,是对他高洁人格的充分肯定,是对他95年漫长人生全面、准确的概括和提炼。但广为人知的还是他深藏功名六十余年的非凡选择,而对于他作为一个平凡的人,一个一辈子坚守信念,纯粹做人,强大内心的明亮人格,大多数人还没有更深的了解和体悟。

阅读《张富清传》,读者会从更丰富的人生层面,体会到张富清纯粹的内心,高洁的人格,朴素的追求和一个精神明亮的普通人的人生历程。

一,从做牛做马到做人

他从小生长在一个极端贫困的家庭里,父亲早逝,母亲独自抚养他们几个孩子,不得已,把瘦小羸弱的他送到地主家当长工,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后来,为了解救作为家里顶梁柱的哥哥不去当兵,母亲千难万苦怀着极端矛盾的心思,把他送到乡公所,希望让他顶替哥哥去当兵。但他确实太瘦弱了,无奈之下被留在乡公所当起了杂役。当杂役的日子并不比在地主家放牛好,过着奴仆一样的日子,不仅要没明没夜地干各种苦活累活,而且吃不饱穿不暖,完全没有做人的尊严。一年后,战事吃紧,国民党的兵员紧缺,才不再挑剔了,让张富清当了兵。当了兵他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弱肉强食,瘦小的他不断遭受欺凌,完全不被当人看。直到第二年冬天,他所在的国民党部队被我西北野战军在瓦子街歼灭,他做了解放军的俘虏,才迎来了人生的转机。 

之前,他隐隐约约地听说过共产党的军队,知道他们是穷苦人的队伍。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要求加入解放军,做了一名解放军战士。在这支队伍里,他体会到了平等、友爱和尊严,逐渐地感到自己是在为一种事业而奋斗。所以,他在战斗中总是冲锋在前,不怕牺牲,屡立战功。

在这支队伍里,他受到连长和教导员的关心和爱护,得到了教育和引导,他深深地记住了一句话“听党话,跟党走”,这个信念在他心里扎下了根,从此再也没有改变。

二,他的人生没有负面

他的一生就是党叫干啥就干啥,党指到哪里他就奋斗在哪里。即使转业后,离开武汉到最偏远的山区去工作,甚至一路往最艰苦的乡镇去工作,他都没有往别处想,只要是党组织的决定,他都毫不犹豫地去做。 

要离开大城市,一般人内心多少都会产生一些的抵触情绪,但他真的不是一般人,内心十分纯净。他认为自己能真正成为一个有尊严的人,成为一名光荣的战士,成为这个社会的主人,那都是共产党给的。人民军队改变了他的人生,使他从此有了做人的尊严,有了奋斗的目标,他的人生才真正有了意义。 

所以,到艰苦的来凤县,他是去奋斗的,哪有什么条件可讲。县领导决定他到粮油所去当主任,他便踏踏实实在那里工作,想尽办法做好生产和供应。后来,他又被派到更加艰苦的三湖公社作革委会副主任,他只觉得这是党组织对自己的信任。他知道三湖公社自然条件更差,群众生活更苦,那就是要他去带领群众改变贫困面貌,去干一番事业的啊!他去的那年正好遇到三湖百年不遇的旱灾,在这个靠天吃饭的地方,这可是要命的事儿。虽然连吃水都成问题了,群众却只是在等在盼,不知道怎么行动。他来了就不一样了,他要找水,找那救命的水。人们都说那太难了,山高沟深,太阳炙烤,没法找,可他说,找水难道比上战场还可怕!他不信这个邪,带着一个青年翻越丛山峻岭,硬是在深山里找到了水源。 

1977年,为了给落后的山区乡村修公路,他不顾自己已经五十三岁的年龄,带头给自己身上系上绳索,吊到悬崖下去打炮眼。这可就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更不用说他是公社领导,又那么大年纪。因为他心无杂念,只是想自己不带头,怎么要求别人身处险境呢。所以说,他不只是深藏功名不居功,更是内心具有坚定信念,实实在在干事的人。因此,在他那里没有什么苦他吃不了,没有什么危险让他萎缩,只要是他认准的事,他会克服一切困难去做。  

即使遇到文化大革命,自己被打倒,被游街示众,被贬到食堂去做炊事员,他也没有在精神上垮掉。他想, “与牺牲的的战友相比,我还活着,我比他们幸运”“没有人民军队,就没有我的今天。对党我始终心存感激”,何况“他们是造反派,也不能代表党组织”。就是这种在他心里生了根的信念支持下,整整四年,他居然在食堂蒸起了馒头,做起了面条,而且受到了大家的赞赏和喜爱。  

他的人生没有负面。再负面的东西都平静地接受,并被他转化为一种新的生活,新的奋斗和奉献。

三、这就是他想要的生活

他过着最平凡的生活。甚至在那些最偏远、艰苦的地方,他的一切吃穿用度和居住,都是那里最普通、最简朴的。 

派他到来凤去,他说,“我听党的”。他知道“那里偏远落后,环境艰苦,情况复杂,需要干部”。到那儿,他就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从武汉到来凤,陆路水路他们走了足足一个星期,然后住进了破旧的木板房,过起了最简朴的生活。再到三湖公社,翻山越岭走完几十里弯曲陡峭的山路后,他又搬进了紧靠山根,房门临街的土砖房里,和妻子女儿一起平静地安顿下来。下乡住队,他每天和农民一起干农活,吃的又少又不好,有一次,竟晕倒掉进河里。后来他曾经说,下乡住队的日子,比打仗时当突击队员都难。“当突击队员容易牺牲,但那是一瞬间的事,死的壮烈;而住队拼的是时间、韧劲,经受的是长期的体力消耗和意志的考验,精神支柱是对党的忠诚”。确实苦,苦到什么程度,有人宁愿放弃干部身份,抓黄鳝去挣钱。可他不但坚持下来了,而且得到社员的信任,知道他是真的想带领他们奔好日子的。 

他在三胡公社整整呆了20年,改革开放以后的1979年,他才回到城里工作。搬家的时候,大家发现他家除了一只皮箱、一个矮柜外,竟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有人就说,没想到你在林区工作这么多年,穷得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你可是一个真正的无产者啊!他说:“你看我穷,财富都在我脑壳里!”是的,他的物质生活是贫乏的,但他的精神是丰满的。 

他的一生没有索取,只有奉献。他像一根蜡烛,不断地燃烧自己,努力为这个世界贡献一份光亮。而这,就是《张富清传》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一个平凡的,真实的,具有高洁人格和精神明亮的张富清。(文/宋亚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