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生瑜,何生亮!”是周瑜臨終的遺言,也是他一生最大的遺憾。

在他的一生,最大的敵人不是曹操,而是諸葛亮和劉備。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周瑜與諸葛亮自一認識,就被諸葛亮的聰明才智給嚇着了。他每走一步,都會被諸葛亮識破、看透,並予以破解。所以在周瑜的判斷中,以後對江東威脅最大的不是曹操,因爲在周瑜的眼裏曹操是不足爲懼的。而諸葛亮則不然,這個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似乎還有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的魔力,幾乎無所不能,如同一個妖人,讓人無法捉摸。怎不令周瑜寢食難安。

身爲一國最高的軍事統帥,有保家衛國,守土爲安的責任,所以有這樣一個威脅國家安全的人,必須除掉。

而諸葛亮則是見招拆招,穩紮穩打,步步爲營,沉着冷靜的化解周瑜打出的每一記重拳。下面我就拋磚引玉,與大家一起來聊一聊,周瑜三殺諸葛亮,處於劣勢的諸葛亮爲啥總能贏?

1、一殺諸葛

建安十三年冬十月諸葛亮奉劉備之命,魯肅之邀,前往江東聯合孫權商討共同抗曹事宜。

文中第四十四回,當諸葛亮與周瑜、魯肅共同說服孫權,下定決心共同抗曹之後,回到大營,周瑜便請諸葛亮議事。周瑜曰:“今日府下公議已定,願求破曹良策。”孔明曰:“孫將軍心尚未穩,不可以決策也。”又說:“孫將軍心怯曹兵之多,懷寡不敵衆之意。將軍能以軍數開解,使其瞭然無疑,然後大事可成。”周瑜聽後,再次進見了孫權,並對曹操軍數進行了開解,最後使孫權確實下定決心與曹開戰。

周瑜離開孫權心中暗曰:“孔明早已料着吳侯之心。其計又高我一頭。久必爲江東之患,不如殺之。”於是讓魯肅請諸葛亮軍中議事,請求諸葛亮率軍去聚鐵山截糧,實爲想用曹操之手殺死他,此爲借刀殺人之計。

文中第四十五回,諸葛亮欣然領命,魯肅不放心去諸葛亮大營探聽消息,孔明曰:“公瑾令吾斷糧者,實欲使曹操殺吾耳。吾故以片言戲之,公瑾便容納不下。今用人之際,只願吳侯與劉使君同心,則功可成;如各相謀害,大事休矣。望子敬善言以告公瑾爲幸。”

魯肅回報周瑜,瑜搖首頓足曰:“此人見識勝吾十倍,今不除之,後必爲我國之禍!”

此一殺諸葛未成,但在周瑜的心裏已開始埋下了恨,但這個恨與個人無關,只爲國。

2、二殺諸葛

周瑜羣英會,使得蔣幹中計,偷了封蔡瑁、張允假降江東的書信,令曹操錯殺了兩位水軍都督。這是周瑜人生最瀟灑、最精彩的謀略展示。

他爲了確定自己謀略的高超,使魯肅去諸葛亮處再次探聽其是否看破自己的計謀。

文中第四十六回,魯肅回報周瑜,得知諸葛亮已看破自己計策,瑜大驚曰:“此人決不可留!吾決意斬之!”爲了不落得個害賢之名,還美其名曰會找一個公道的理由斬之。

遂請諸葛亮營中議事,瑜問孔明曰:“即日將與曹軍交戰,水路交兵,當以何兵器爲先?”孔明曰:“大江之上,以弓箭爲先。”周瑜心中竊喜,暗道:“孔明啊孔明,你已踏進我的圈套,必死無疑。”接着問道:敢問先生十日之內,造十萬支箭,可完辦否?”

孔明曰:“操軍即日將至,若候十日,必誤大事。”又說:“只消三日,便可拜納十萬枝箭。”

瑜曰:“軍中無戲言。”諸葛亮說:“願立軍令狀。”說完,刷刷點點,立完軍令狀後,悠然而退。

三日後,在魯肅的祕密協助下,諸葛亮在大霧的掩護下,堂而皇之的用二十隻草船,在曹營借走了約十五萬支箭,大大超出了周瑜所限的十萬支。怎不令人感慨,因此後人有詩讚曰:

一天濃霧滿長江,遠近難分水渺茫。

驟雨飛蝗來戰艦,孔明今日伏周郎。

此二殺諸葛未成,使得周瑜驚得目瞪口呆,慨然嘆曰:“孔明神機妙算,吾不如也!”通過這次的謀略對決,使得周瑜更加敬重諸葛亮,也更加下定決心,決不能讓諸葛活着離開江東。

3、三殺諸葛

在周瑜和諸葛亮的運籌帷幄之下,確定火攻曹操。於是黃蓋設苦肉計;闞澤下詐降書;龐統獻連環計,與曹操大戰一觸即發。

然而就在此時,周瑜被北風吹動帥旗的旗角掃中臉部,驚得周瑜想起一件心事,不免大叫一聲,吐血暈倒。

文中第四十九回,諸葛亮知道後,來大營探望。當問明周瑜得病的前因之後,心中似有所悟,孔明笑曰:“亮有一方,便教都督氣順。”隨後密書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瑜見了大驚,暗思:“孔明真神人也!早已知我心事!只能以實情告之。”

孔明聽後笑曰:“亮雖不才,曾遇異人,傳授奇門遁甲之術,可以呼風喚雨。都督若要東南風時,可於南屏山建一臺,名曰七星壇:高九尺,作三層,用一百二十人,手執旗幡圍繞。亮於臺上作法,借三日三夜東南大風,助都督用兵。”

建安十三年冬十一月二十日甲子日,諸葛亮於南屏山借得東風。瑜駭然曰:“此人有奪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測之術!若留此人,乃東吳禍根也。”隨即令丁奉、徐盛二將水路並進,前往南屏山,不問長短,拿住即斬。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諸葛亮早被趙雲接上船,離開南屏山回奔了江夏。後人有詩讚孔明:

七星壇上臥龍登,一夜東風江水騰。

不是孔明施妙計,周郎安得逞才能?

此三殺諸葛未成,氣的周瑜把牙一咬,腳一跺:“妖人孔明,我怎麼就殺不了你呢?”周瑜想殺諸葛亮不是一次了。第一殺,去聚鐵山截糧,想借曹操之手殺了孔明,結果沒殺成;第二殺,草船借箭,圓滿完成任務,軍令狀作廢;第三殺,派丁奉、徐盛往南屏不容說話,見面就斬,結果眼睜睜看着孔明被人接走。自此周瑜坐立不安,曉夜難眠。

諸葛亮此次來江東聯合孫權,駕孤舟一片,憑三寸之舌,一身是膽,在沒有任何優勢,只有劣勢的背景下,成功化解了三次險些遇害的劫難,不辱使命,完成了孫劉破曹的戰略聯盟。

結束語

周瑜三殺諸葛亮,處於劣勢的諸葛亮爲啥總能贏?下面我們就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1、盟友之間面對共同的強敵,應與盟友同心協力,而非背後捅朋友的刀。這會讓親者痛仇者快,從道義上講,周瑜所做爲不義。人在做不義的事情時,心裏總會是不安和有顧慮的,做起事來就會遮遮掩掩,有所掣肘。當人發現你一次的不義時,對方就會有百倍的小心來提防,結果就是,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

2、諸葛亮的目的很清楚,就是結盟孫權,抵禦曹操。而他遇事沉着冷靜,面對周瑜的每一次迫害,都能巧妙的化解掉,這都在於諸葛亮具有淵博的知識,海量的智慧。知識不是隨便說說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來的,而是要經過長年累月喫苦勤學得來的,學了知識,還要靈活運用,這才叫智慧。才能被人敬重,才能打敗敵人。

有了知識,有了智慧,使得諸葛亮在最危險的地方,不但保全了自己,也完成了劉備交與他聯吳抗曹的大任。

3、周瑜之所以未殺得了諸葛亮,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和,人和萬事興,諸葛亮最主要的人和就是有魯肅,如果沒有他跑前跑後,通報信息,提供物資,恐怕諸葛亮未必能遊刃有餘於江東。

通過以上三點的分析,諸葛亮雖然處於絕對的劣勢,但周瑜終不能殺的了他,也就不足爲奇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