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當然對於所有灣區乃至廣東城市都是利好的。但從短期、長遠和精準來看,各個城市獲益大小當然不同,這也與城市本身條件有關。

先看珠海,有了港珠澳大橋,車流物流當然會向珠海方向聚集,珠海作爲小特區,借勢做大一些產業(如物流如服務業)是大勢所趨,是紅利所在。但珠海的問題是,面積小才1700多平方公里,空間小,人口容量有限。再說設立特區多年開發強度差不多了。

最爲緊要的是,珠海本身就不是製造業城市,城市要做大,工業是強筋骨的產業,珠海作爲海濱城市,從環保角度講,頂多發展一些先進製造業或者醫藥健康類。大舉搞供工業園區已經不現實。所以說,大灣區建設對珠海來說是短期紅利,直接紅利多些。

再看佛山,佛山本身在灣區區位優勢不明顯,禪城順德南海作爲先發地區,體量也差不多了,開發強度擺在那。如果沒有新的戰略級平臺或二次騰籠換鳥,佛山的產業經濟也不會有質的飛躍。三水高明GDP量小,且區位一般,要擔綱未來也困難。

中山最近兩三年經濟增速放緩厲害,甚至不如粵西粵東等新興城市。中山的問題在於製造業的疲軟,服務業也沒發展起來,中心城區面積和人口也不多。

中山最近提出瞄準大灣區,瞄準未來的深中通道,打造翠亨新區,的確是個方向。不過,任何機遇其實都是有時間性的,競爭性的,如果深中通道進度慢,或者在大灣區建設初期,機遇被其他城市更多地提前分享,佔領先機,那中山未來想追上也是夠費力的。所以說,對中山是短期一般,長期向好,這要看中山的對接速度,重新謀篇佈局的水準。

深圳的發展,本身就是前期靠前沿開放,中期靠科學技術。那麼後期,要靠大灣區嗎?其實,深圳獨立自主發展的能力已經很強了,大灣區建設,深圳更多的是擔負發動機的作用,比如深汕頭合作區的問題,就是把深圳的能力釋放出去,這對深圳當然是有利的。未來,就算深圳不擴容,採取合作區,飛地經濟模式,是雙贏。

對深圳來說最歡欣鼓舞的,是社會主義示範區的建設,對於深圳本身的一些區域的開發將提升到新的高度,對於城市地位也將空前提升。

惠州的情況與佛山類似,但也有不同。畢竟惠州有個大亞灣,無論是產業還是人口,都相對可以得到深圳的溢出。惠州在大灣區的區位優勢不明顯,未來要深層次全面打通,縮短與主要城市(廣州深圳東莞和佛山)的距離,優化交通爲首要要務。融入大灣區圈必要的,但惠州未來還是要靠自身的開發,也就是傳統的招商引資,引才引技術,做強自己的特色產業——惠州優點後勁在於地大物博。

再說東莞,無疑東莞本身有製造業基礎,加上靠近深圳廣州(雙輻射),已經承接了高質量的產業轉移。而大灣區的建設,無論是短期還是長期,對東莞都十分有利。比如說省裏支持的東莞濱海灣新區建設(科創走廊),灣區大學,都是戰略級,大灣區建設,東莞是一個巨大的獲利者,未來將嚐到更多甜頭。

最後,就是廣州了!廣州其實是最從容的,廣州不僅是一線城市,是省會城市,更重要的是廣州面積大縱深大,有海有地有人口。天河是雄厚基礎,無論是東進的黃埔,新塘,還是南拓的番禺、南沙,都夠帶動增長的。

最爲看好的是南沙,南沙是整個大灣區幾何中心,隨着各類交通(如地鐵18號線,深茂高鐵等)完善,南沙區位價值凸顯,南沙最近1-2年的經濟增速引領全廣州,可以看出端倪。而南沙新區靠海,未來的郵輪產業,金融產業都是有潛力的。

大灣區建設,不僅可以直接加速南沙等廣州南部地區的開發,而且能夠繼續鞏固廣州的城市地位發揮大灣區腹地的帶頭作用(佛山、清遠等地都在和廣州搞同城化),緊湊+優化發展,所以說,大灣區建設最利好應該是廣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