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遊之一寸相思》的口碑小爆了一把,在自來水的安利聲中,一句感嘆出現的頻率非常高:“終於有部武俠片了”。

什麼時候,撐起中國影視半壁江山的武俠片成了稀有品?

細細思量,似乎張紀中第一波金庸作品翻拍之後、專攻武俠的周易影視破產之後、王晶導演不再熱衷武俠之後,熒屏上便沒了武俠爆劇的身影。

但若以武俠劇爲標籤檢索,你會發現其實武俠劇一直都在,只是這些“武俠劇”要打上個引號,觀衆並沒有作品到這些作品的武俠特性。

擁有傳統風格的武俠劇越來越少

看過近年來帶着“武俠劇”標籤作品的觀衆會發現,這些武俠劇中的“武俠”二字觀感並不深,因爲他們失去了傳統武俠劇的核心特色。

先是故事,傳統武俠劇形態百樣,但都會圍繞一個“俠”字展開。

俠者,講究情義。

江湖義氣也好、家國情懷也罷,總有一個撐起作品的情義基調,呈現大開大合的江湖格局,再輔以俠者故事填充。

但當下掛着武俠標籤的作品,多數只保留了武俠情義中的一個細分領域:言情。

除了金古梁溫黃等大家之作的再翻作,新創的劇本或年輕IP翻拍的“武俠劇”,基本上都是純言情基調,俠義被削弱,愛情濃墨登場。

嚴格來說,這些作品用古言標籤更合適。

再是製作,武俠的視覺核心是“武”,這是它的直觀辨識元素。

在武上面,拋開較遠的邵氏、TVB武俠劇不談,近一點的《天下第一》、張紀中版金庸武俠作品中的打戲,似乎都成了斷層記憶。

武打明星的沒落,也間接證明了武俠核心元素的淡化。

當故事與鏡頭效果都失去了武俠的辨識,武俠劇便“越來越少”了。

可能會有人說不能一直固守老套路,武俠也需要順應時代變化。

這點不可否認,然,創新雖然很好,“新式武俠”卻明顯沒有成形。

無論是2019年的《聽雪樓》,還是2020年的《月上重火》,都是兼具言情基調與仙俠製作風格的“武俠劇”,並沒有自成一脈新武俠。

反而是小成本網劇《一寸相思》、《神探簡不知》,難得延續了傳統武俠的風骨,但這些恢復武俠風韻的作品,目前在產量上並沒有形成規模。

爲何撐起中國影壇半壁江山的武俠逐步沒落?

這個問題曾經受到過廣泛討論,大多數人用“匠心流失”來解釋。

影視行業失去了“匠心”,這個理由似乎可以解答所有不盡人意的現狀,但想要弄清傳統武俠的斷層,還要從更細化的角度找問題。

這個細化的角度是效率與市場。

效率:“快工”難出好武俠武俠作品風骨的弱化,與這一類作品的製作特性息息相關。

一部優秀武俠劇從劇本到製作都帶着慢工出細活訴求,相對難做到快速高效化、投入成本也比現代劇要高,這與近年來追求高效率的製作導向產生分歧。

於是,一些“新方法”的使用,讓武俠劇的特性退化了。

劇本方面。

初代武俠劇有金古梁溫黃這些泰斗們打底,他們的武俠小說養活了八九十年代大半個影視圈的人,也影響了初代創作者的武俠風骨。

在他們之後,傳統文學儲備紮實又喫透經典武俠作品的金牌編劇們,也能磨出如《天下第一》、《水月洞天》般的佳作。

但到了當下,影視圈爲了追求高效率、高人氣,大多會用人氣IP打底,而年輕創作者扎堆的IP作品,很難達到老底子風韻。

同時,網絡文學因爲創作者普遍是年輕人,主流導向也以武俠言情爲主,如《有匪》的新式武俠IP,在網文界屬於非常少有的存在。

劇本走捷徑的選擇,讓武俠作品從故事上便走偏了,在這種創作氛圍下,年輕編劇們對武俠故事的掌控能力亦受到影響。

當下好評不斷的《一寸相思》雖然比近幾年的武俠劇本出彩,但在故事線條鋪墊上,其實還是欠了一絲火候的,它的驚喜分大於質量分。

製作方面。

武俠作品對古風畫面質感要求很高,這個質感需要景與人的共同配合。

實景拍攝的壯麗山河更能展現武俠的磅礴大氣,但仙俠作品開始走紅,特效製作受寵,古裝劇也開始流行阿寶色、瑪卡龍色濾鏡,這種製作風格慢慢滲入到武俠片。

與實景拍攝需要的高成本與長週期相比,有特效與濾鏡加持的仙俠風,可以提高製作效率,於是,武俠片開始向仙俠片靠近,實景與傳統色調也成了稀有品。

有了特效加持,不僅實景可以省略,連人也不用那麼嚴謹地完成實打了。

畢竟,當演員擺幾個POSE便可以完成一場動作戲時,還有誰會如《神鵰俠侶》時的劉亦菲般苦練功夫呢?更何況,不用長期培訓,演員的檔期也能得到壓縮。

這種製作風格的影響之下,武俠片的打戲真正變成了“花拳繡腿”,畫面也越來越夢幻,連金庸老師的作品都能被拍出仙俠劇的觀感。

2017年,蔣家駿版《射鵰英雄傳》因爲迴歸實景拍攝、要求演員親身上陣開打差點沒讓武俠粉感動出眼淚來,可見仙俠風製作對武俠劇的損害有多大。

劇本與製作風格都失去了武俠特色,新式武俠劇只能空留標籤,無論再怎麼宣傳自己的武俠屬性,觀衆也難將他們與武俠關聯到一起去。

市場:快消風氣衝擊武俠產量正在熱播的《一寸相思》被喻爲武俠翻身之作,這部作品也在豆瓣上拿到了8.2的高分,但它的成績如何呢?

上線兩週,網播指數一直未進前十,自來水分瘋狂安利之後,話題才勉強登上一次熱搜榜,人氣還不如後上線的小甜劇《99分女朋友》。

無論輿論如何呼喊傳統武俠迴歸,都不得不承認,快消時代更利於創造好績效的是相對淺顯易懂、不需要觀衆靜下心來細看的言情劇。

當大部分人的觀劇習慣是尋求能在短時間內得到解壓效果的作品時,出品方會順利觀衆的喜好進行轉變,把精力集中到“主流訴求”上去。

同時,擁有大格局、多故事線的武俠作品,宣發也很難順應流行趨勢。

仍舊以《一寸相思》、《99分女朋友》爲例,前者粉絲誇讚過色調、背景、人設與故事風格,但若讓粉絲找出讓觀衆一看便能入坑的小片段,並不容易。

因爲,武俠風骨大多需要一步步呈現,一個小片段很難窺見全貌。

但小甜劇便不同了,社交平臺放上一支“高能片段”,主打男女主曖昧的爆發戲,或者一些搞笑的腦洞設定,觀衆迅速就會GET到作品風格,從而產生興趣。

這樣的宣傳方式,效果立竿見影。

即使劉詩詩、佟大爲僅有4.4分的狗血劇《如果可以這樣愛》,也能因爲一段女主手撕惡婆婆的戲在社交平臺走紅,反哺了作品熱度。

商業藝術是會受成果影響的,市場成功率高的題材,更容易受到他們青睞,於是,近年來沒有佳作爆款出現的武俠題材,慢慢便市場邊緣化了。

市場與效率都處於弱勢,難道武俠只能走坡路嗎?

並非如此,在七話看來,武俠是影視行業當下的風口之一。

甜寵劇雖然易推易博眼睛,但客觀來說,市場已經審美疲勞,當下甜寵的人氣熱度一定程度上有着社交平臺聚衆效益加持的“水分”。

2020上半年十多部甜寵新劇上線,但真正的爆款只有《陳芊芊》一部,爆款比率與產量明顯不成正比,反而是原本被視爲“小衆”、“難紅”的題材出圈率更高。

懸疑市場的《十日遊戲》、《隱祕的角落》幾乎出一部火一部,老幹部題材的《三叉戟》更是當下上星劇裏的佼佼者,觀衆欣賞藝術的眼光一直都在。

與懸疑、老幹部題材相比,武俠題材擁有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因爲經典老劇已經在每個觀衆心中種下武俠夢,它擁有天然熱度。

《一寸相思》讓武俠迷小範圍狂歡,更證明了觀衆的武俠夢一直都在。

只是,近年來仙俠化的製作風氣讓觀衆對武俠劇的信任度降低,武俠想要強勢迴歸,需要拿出誠意來,一旦觀衆認可了這份誠意,武俠會再次撐起影視圈半壁江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