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宁自治县紧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后续帮扶,充分发挥工青妇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深入实施“新市民·追梦桥”工程,搭建好党心连民心、农民变市民、贫穷变富裕的追梦筑梦桥,持续引领搬迁群众增强内生动力、实现稳定脱贫、全面融入城市,过上美好生活。

党建带群建,搭好感恩桥。突出党建带群建,同步推进工会、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群团组织和各类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建设,进一步细化责任分解,不断加强安置点社区服务阵地建设。目前,全县安置点共成立党工委1个、党总支1个、党支部5个,工青妇等群团组织37个,实现了党和群团组织工作“双覆盖”。投入20万余元对景宁小区安置点建设260余平米的综合服务中心,明确2至3名专职工作人员(志愿者)驻点开展工作;结合现有资源优势,打造一支“新市民·追梦桥”宣讲队,积极开展“爱祖国、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主题宣讲活动,共组织开展各类感恩教育活动216场次。

党建聚民心,搭好连心桥。以安置点困难家庭大学生为重点,由组织部门牵头,统筹工青妇“金秋助学”“习酒·我的大学”“中国茅台·国之栋梁”等助学项目,深入开展助学圆梦行动。党员带头,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结对帮扶,加强对安置点“三六九”特殊弱势群体的思想疏导、生活关照、困难帮助,扎实开展“巾帼暖人心”等系列行动。同时,依托宋庆龄图书馆和景宁小区“新市民·追梦桥”综合服务中心,广泛开展少年儿童美术、舞蹈、书法、音乐等培训。统筹整合医疗资源,通过举办“健康大讲堂”、妇女“两癌”免费筛查、常规免费体检和义诊等行动,全面提升安置点群众健康水平。统筹整合民政及工青妇资源,深入开展“冬送温暖”“夏送清凉”“四季送关怀”等各类慰问活动。今年来,在精准排查、精准建档的基础上,分批帮扶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困难职工(农民工)共156人,帮扶资金达17万余元。

党建促就业,搭好致富桥。坚持以党建促就业为核心,加强技能培训、引导企业到安置点招工、引导扶持创业、培育发展产业,帮助搬迁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就业,确保每户搬迁群众至少1个劳动力实现就业。目前,全县挂牌成立就业创业服务点(中心)17个,各点配备1名以上扶贫特派员开展就业服务工作。同时,依托景宁小区就业培训基地,结合安置点周围企业用工情况,每周定期举办技能培训活动,大力培养厨师、家政、绣娘等适用人才,并向安置点群众推荐就业岗位。针对少部分自愿放弃到企业就业的搬迁群众,通过工会“惠工贷”“农民工返乡创业贴息”、共青团“青扶贷”及妇联“妇女小贷”等贷款优惠政策和创业投资基金,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搬迁群众发展民族蜡染、刺绣、服装、来料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创办小作坊、小卖部、小餐馆、小电商等;协调2300平米商铺、投入经费120余万元,打造“党建+妇建+民族文化企业”产业街区品牌工作模式,为搬迁点妇女群众提供就业渠道。目前,全县搬迁点劳动力就业4421人,自主创业34人,就业落实率达100%;引进一家“青岛——安顺”东西部协作企业,企业职工26人,均为安置点职工。

党建+社区治理,搭好平安桥。强化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强化联动机制、化解矛盾纠纷、加强普法宣传等方面下足功夫,全面搭建群众权益维护的“平安桥”。建立健全治安防控、矛盾化解等体系机制,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强化信息汇总分流、矛盾排查分析研判,把各类管理要素纳入网格化服务管理,以属地管理、以人为本、民主自治和便民服务为原则,不断完善社区服务职责,组建党员先锋队,形成政府统筹、社会调节、居民自治和多元参与的治理格局。组建由政法、公安、宣传部门和工青妇部门党员干部组成的平安宣讲队,制作法治宣传片、宣传手册,多种形式开展平安宣传,引导搬迁群众依法表达诉求,提高依法维权能力。目前,全县各安置点共配备1名社区民警、3名辅警、15名警务助理,平安宣讲队扎实有序开展宣讲工作。

党建带文化,搭好融合桥。按照“党建带文化、文化促党建”的理念,确保搬迁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工人(职工)讲习所等平台作用,定期集中宣讲党的各类惠民政策、乡村振兴、城市生活等相关知识,引导搬迁群众自发开展唱山歌、打篮球、跳健身舞等活动,拉近搬迁群众之间的感情,促进搬迁群众更好更快地融入城镇生活。同时开展“卫生家庭”“美丽农家”等评选活动,引导搬迁群众破除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养成文明、卫生、健康的生活行为习惯,促进搬迁群众大融入。目前,全县17个安置点组织评选出“文明家庭”40户,“勤劳致富模范”12户,“身边好人”246人。

(镇宁县委组织部 潘兴平)

来源:安顺微党建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我们联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