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軍情作者:執戈者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可持續發展中心主任傑弗裏·薩克斯新近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採訪時表示:特朗普政府正在試圖發動的與中國之間的冷戰,將比新冠病毒帶給全球更大的擔憂。與此同時,美國《新聞週刊》網站也發文指出,“在特朗普擔心競選失敗的背景下,中美關係劍拔弩張,因此,越來越多的決策者——無論是現在還是前任——以及新老中國問題專家都認識到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那就是:冷戰2.0時代已經到來。

無論我們是否接受中美進入“新冷戰”或“冷戰2.0時代”的說法,事實就是,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美國對華政策正變得更加具有激進性、冒險性和挑釁性,卻是不爭的事實。第一軍情作者執戈者認爲,與此前相比,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更強的施壓性。疫情爆發以來,美國大搞疫情“政治化”和病毒“標籤化”,“污名化”中國的趨勢就像病毒一樣不斷擴散。在此基礎上,美國加緊推動與中國的“脫鉤”,大力渲染遏制中國的主張。4月份,美國國防部發布《爲中美超級大國“馬拉松”做準備》的報告,認爲中美關係與冷戰時期的美蘇對峙很相似,不同之處在於,中國比當時的蘇聯擁有更多經濟和科技優勢。5月20日,白宮發佈長達16頁的《美國對華戰略報告》,以炒作“中國威脅論”爲主要基調,提出採取全面施壓的方式遏制所謂“中國的擴張”。

更強的頑固性。這表現在,對華強硬已不再是美國一些政客的“表演秀”,而是美國政界、學界、媒體的相互配合,這種欺騙性的炒作帶來的是,誤導美國民衆對華普遍負面評價。美國總統特朗普公開宣佈要切斷“與中國關係”,鼓勵向中國索賠等等;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也不斷逞強說:“一旦當選,我會對中國採取很強硬的措施,特別是我會加強跟美國的同盟關係來共同應對中國。”在美國政客和美國媒體的操縱下,美國民間對華負面情緒明顯上升。據美國皮尤公司民調顯示,約66%的受訪美國人對中國持負面態度,創下該公司自2005年開始此項調查以來的最高;90%的美國人將中國的影響力和實力視爲一種威脅,其中62%的人還認爲這是“主要威脅”。可以說,美國已經在國內完成了對華新冷戰的社會動員。

更強的主動性。美國遏華政策更多的表現爲主動出手。疫情爆發以來,美軍在南海和臺海的行動從未停止,頻度和力度反而比以往有了大幅提升。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公開演講時號召:美國民衆同政府聯合抵制中國對美國進行的所謂的全面的“滲透”。他還不顧中國反對,給蔡英文發電祝賀“連任”。中興事件、華爲事件、孟晚舟事件,等等,都是美國主動出手的結果。2019至今,美國通過的涉華法案達十幾個,涉及臺灣、香港及先進技術出口等多個方面。美國明顯表現出對華全面出手打壓的態勢,從多個領域給中國製造麻煩。

更強的高端性。當今世界,新興領域競爭加劇推動國際體系深刻變革。各國圍繞人工智能、大數據、太空技術、生物技術、量子科技、物聯網等技術革命制高點的爭奪日趨激烈;太空、極地、網絡、海洋資源、數字經濟等領域的國際規則制定權爭奪,已成爲大國博弈的重點領域。這也就是美國把對華貿易戰的重點,選擇在高端製造業、信息技術、智能技術等核心產業的原因。美國將軍事人工智能看作是針對中俄兩國的“第三次抵消戰略”的核心,最近還把中國13所高校列入制裁實體名單,其用意可想而知。

更強的冒險性。美國對華戰略已經陷入嚴重的焦慮之中,遏華急迫性明顯強。爲此,美國不惜採取極端措施對付中國,軍事衝突的潛在爆炸點不斷擴大。2018年9月30日,解放軍軍艦驅離美導彈驅逐艦“迪凱特”號時,兩艦距離不足41.1米。美軍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維森向美國國會提交報告說:“要想阻止中國控制南海,只有武裝衝突這一條路。”美國進攻現實主義國際關係理論的代表人物米爾斯海默教授近期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說:“疫情爭議出現之前,人們還能爭辯中美是否真的處於冷戰當中,但事到如今我認爲兩國冷戰已經相當明顯了。”

特朗普政府之所以如此冒進地推進遏華戰略,是因爲他認爲在整體實力佔優勢的情況下,美國“能贏”。但事實真的能如特朗普所願嗎?我們不妨先看看美國人的答案。美國《新聞週刊》文章認爲:“在疫情爆發後,美國遭受了一次不可想象的失敗:它在輸掉宣傳戰,尤其是在發展中世界的宣傳戰。”美國前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指出:“政治上的極化和不擇手段,使得美國政府癱瘓了。”而法國總統馬克龍則認爲,美國正在喪失“全球領導地位”。

對於美國一些政治勢力綁架中美關係,試圖將中美關係推向“新冷戰”的圖謀,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明確表示,這種危險做法是在開歷史倒車,不僅會葬送兩國人民多年積累的合作成果,也會損害美國自身的未來發展,危及世界的穩定與繁榮。

顯然,那些妄圖對中國搞新冷戰的美國極端勢力,是時候懸崖勒馬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