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打的就是后勤。

但是,长期以来,后勤保障能力的不足,一直就是我军的短板。这一短板,从红军初创,一直到建国后的几场边境战事,都始终伴随也制约着我军的成长。包括1962年的那场震撼世界的边境战争。在取得了对印度的压倒性胜利后,我军宣布从已占领的土地上后撤,这其中除了有对当时国际政治因素的考虑外,后勤保障能力的不足,也是一个重要考量。

其实,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志愿军战士对后勤就有着深刻的体会。这里举一个战例,那就是长津湖之战,本来已经将敌人包了饺子,但最后还是让敌人逃跑了,个中原由,一方面是我军后勤补给太难,连冬里作战最基本的棉衣都供应不上;另一方面,是美军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我志愿军第六十师部队受命把从下碣隅里至古土里乃至真兴里道路上的桥梁全部炸毁,特别是下碣隅里向南到古土里之间的水门桥,以封锁美军南逃之路。没想到,美国空军出动8架运输机,将8套钢制的车辙桥板和木制的车辙桥组件直接空投,使得当天美军的工兵就将水门桥架通。

不过,时至今日,我人民解放军的后勤保障能力已今非昔比,而且在最近的中印加勒万河谷冲突中就表现出来了。

加勒万河大拐弯处的三角形河滩,面积2700平方米左右,有一个倒V形的河道,这次中印冲突就发生在这里,印军乘黑夜涉水越境而来,拆中方帐篷,由此导致双方产生严重肢体冲突

根据中国外交部发表的声明,6月15日晚,印方一线边防部队公然打破双方军长级会晤达成的共识,在加勒万河谷现地局势已经趋缓情况下,再次跨越实控线蓄意挑衅,甚至暴力攻击中方前往现地交涉的官兵,进而引发激烈肢体冲突,造成人员伤亡。

这次的加勒万河谷冲突,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印军伤亡很多人,按印方自己承认的情况看,印军最少有17名伤员,是在无法及时后撤,得不到有效救护才丧命的。反观我方,所有的伤员都在第一时间被直升机抢运到后方医院,故能把损失减小的最低限度。

这背后就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军在边境地区的战场建设、机动能力及勤务保障水平,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那印度为什么不采用直升机进行救护呢?

这是高分卫星拍摄的什约克河西岸的印军营地,这里是加勒万河谷与什约克河的交汇处,地势相对平坦,所以印军在这里修建有一个直升机停机坪

从卫星图来看,加勒万河谷的印军营地本身修建有一个直升机的停机坪,而且河谷本身比较宽阔,直升机起降是没问题的。只可惜印军伤亡实在太多了,印军证实的死亡人数就达到了20人,其他受伤较重的肯定还有不少,整个受伤人数据称超过100人。相比之下,印度陆军装备的直升机是轻型的“印度豹”和“北极星”直升机,运输能力极为有限,况且直升机也未必能飞,因为事发是在晚上,能见度很差,而这又是气候多变,且海拔达到5000-6000米的高原地区。

所以,出于种种原因,印度陆军最终选择了公路运送。而公路运输的终点是位于列城的第14军军部,这里配属有一个陆军第153综合医院,该院是东拉达克地区最好的医院,也是唯一具备大规模抢救重伤员和进行复杂手术的医院,所以重伤员肯定要送到这里。

虽然加勒万河谷到列城的公路距离只有200多公里,但对于重伤员来说,却相当难熬。山谷中的道路复杂、路况不好,车辆缓慢,再加上整个路程的海拔落差达到了2000多米,又非常颠簸,大多数重伤员还没撑到地就死亡了。

相对于战场救护而言,战时的物资补给就更是老大难了。

本来印度通往北部边境的铁路和公路就不多,再加上战时的炮火打击,道路能行条件就会更差。

00:56

不过最近又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尚未开战,印军桥梁就发生了坍塌。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6月21日,印度北阿坎德邦比托拉格尔的一座桥梁发生坍塌事故,造成了2人受伤,其中一人受重伤。而从事后媒体获取的坍塌事故现场视频来看,造成桥梁坍塌事故的罪魁祸首是一辆运载挖掘机的拖车,当时该车正缓慢通过桥梁,但是由于重量太重,桥体直接从中间折断,使得拖车和挖掘机都掉入了河谷里。

从视频中不难看出,这座桥梁其实是印度工兵架设的,这次出事的这个挖掘机本来是要去边境地区修路的,由于之前发生过加勒万河谷冲突事件,所以印军在边境地区的道路修建要求的比较急,可能是因为赶时间的原因,导致了运输挖掘机的载重汽车完全不考虑桥梁的载重能力就强行通过,最终造成了惨剧。

挖掘机+拖车,也就20来吨的样子,如果是换成了坦克,那重量几乎要翻一倍,这桥就更没法过了。

所以,网上有视频流传,说什么印度陆军的大批T-90S坦克开往边境等,这应该是不实的消息,一方面是道路桥梁通过不易,另一方面是高原山地作战,还是像15式轻型坦克、轮式火箭炮等更合适,大多数场合下,恐怕比拼的还是双方的单兵武器。

最后总结一下就是,中印之间,边境作战最好还是不要发生,双方补给都不容易,一旦发生战争,伤亡在所难免,这次的加勒万河谷冲突才几十上百人的伤亡,印度就已经乱了阵脚,那战时成千上万的伤亡人数,该如何救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