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打的就是後勤。

但是,長期以來,後勤保障能力的不足,一直就是我軍的短板。這一短板,從紅軍初創,一直到建國後的幾場邊境戰事,都始終伴隨也制約着我軍的成長。包括1962年的那場震撼世界的邊境戰爭。在取得了對印度的壓倒性勝利後,我軍宣佈從已佔領的土地上後撤,這其中除了有對當時國際政治因素的考慮外,後勤保障能力的不足,也是一個重要考量。

其實,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我志願軍戰士對後勤就有着深刻的體會。這裏舉一個戰例,那就是長津湖之戰,本來已經將敵人包了餃子,但最後還是讓敵人逃跑了,箇中原由,一方面是我軍後勤補給太難,連冬裏作戰最基本的棉衣都供應不上;另一方面,是美軍強大的後勤保障能力,我志願軍第六十師部隊受命把從下碣隅裏至古土裏乃至真興裏道路上的橋樑全部炸燬,特別是下碣隅裏向南到古土裏之間的水門橋,以封鎖美軍南逃之路。沒想到,美國空軍出動8架運輸機,將8套鋼製的車轍橋板和木製的車轍橋組件直接空投,使得當天美軍的工兵就將水門橋架通。

不過,時至今日,我人民解放軍的後勤保障能力已今非昔比,而且在最近的中印加勒萬河谷衝突中就表現出來了。

加勒萬河大拐彎處的三角形河灘,面積2700平方米左右,有一個倒V形的河道,這次中印衝突就發生在這裏,印軍乘黑夜涉水越境而來,拆中方帳篷,由此導致雙方產生嚴重肢體衝突

根據中國外交部發表的聲明,6月15日晚,印方一線邊防部隊公然打破雙方軍長級會晤達成的共識,在加勒萬河谷現地局勢已經趨緩情況下,再次跨越實控線蓄意挑釁,甚至暴力攻擊中方前往現地交涉的官兵,進而引發激烈肢體衝突,造成人員傷亡。

這次的加勒萬河谷衝突,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印軍傷亡很多人,按印方自己承認的情況看,印軍最少有17名傷員,是在無法及時後撤,得不到有效救護才喪命的。反觀我方,所有的傷員都在第一時間被直升機搶運到後方醫院,故能把損失減小的最低限度。

這背後就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軍在邊境地區的戰場建設、機動能力及勤務保障水平,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那印度爲什麼不採用直升機進行救護呢?

這是高分衛星拍攝的什約克河西岸的印軍營地,這裏是加勒萬河谷與什約克河的交匯處,地勢相對平坦,所以印軍在這裏修建有一個直升機停機坪

從衛星圖來看,加勒萬河谷的印軍營地本身修建有一個直升機的停機坪,而且河谷本身比較寬闊,直升機起降是沒問題的。只可惜印軍傷亡實在太多了,印軍證實的死亡人數就達到了20人,其他受傷較重的肯定還有不少,整個受傷人數據稱超過100人。相比之下,印度陸軍裝備的直升機是輕型的“印度豹”和“北極星”直升機,運輸能力極爲有限,況且直升機也未必能飛,因爲事發是在晚上,能見度很差,而這又是氣候多變,且海拔達到5000-6000米的高原地區。

所以,出於種種原因,印度陸軍最終選擇了公路運送。而公路運輸的終點是位於列城的第14軍軍部,這裏配屬有一個陸軍第153綜合醫院,該院是東拉達克地區最好的醫院,也是唯一具備大規模搶救重傷員和進行復雜手術的醫院,所以重傷員肯定要送到這裏。

雖然加勒萬河谷到列城的公路距離只有200多公里,但對於重傷員來說,卻相當難熬。山谷中的道路複雜、路況不好,車輛緩慢,再加上整個路程的海拔落差達到了2000多米,又非常顛簸,大多數重傷員還沒撐到地就死亡了。

相對於戰場救護而言,戰時的物資補給就更是老大難了。

本來印度通往北部邊境的鐵路和公路就不多,再加上戰時的炮火打擊,道路能行條件就會更差。

00:56

不過最近又發生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尚未開戰,印軍橋樑就發生了坍塌。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6月21日,印度北阿坎德邦比托拉格爾的一座橋樑發生坍塌事故,造成了2人受傷,其中一人受重傷。而從事後媒體獲取的坍塌事故現場視頻來看,造成橋樑坍塌事故的罪魁禍首是一輛運載挖掘機的拖車,當時該車正緩慢通過橋樑,但是由於重量太重,橋體直接從中間折斷,使得拖車和挖掘機都掉入了河谷裏。

從視頻中不難看出,這座橋樑其實是印度工兵架設的,這次出事的這個挖掘機本來是要去邊境地區修路的,由於之前發生過加勒萬河谷衝突事件,所以印軍在邊境地區的道路修建要求的比較急,可能是因爲趕時間的原因,導致了運輸挖掘機的載重汽車完全不考慮橋樑的載重能力就強行通過,最終造成了慘劇。

挖掘機+拖車,也就20來噸的樣子,如果是換成了坦克,那重量幾乎要翻一倍,這橋就更沒法過了。

所以,網上有視頻流傳,說什麼印度陸軍的大批T-90S坦克開往邊境等,這應該是不實的消息,一方面是道路橋樑通過不易,另一方面是高原山地作戰,還是像15式輕型坦克、輪式火箭炮等更合適,大多數場合下,恐怕比拼的還是雙方的單兵武器。

最後總結一下就是,中印之間,邊境作戰最好還是不要發生,雙方補給都不容易,一旦發生戰爭,傷亡在所難免,這次的加勒萬河谷衝突才幾十上百人的傷亡,印度就已經亂了陣腳,那戰時成千上萬的傷亡人數,該如何救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