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夜晚仰望星空時,會想到這滿天的星斗中會有多少像地球這樣的行星,人們能直接觀察到的恆星大約在2000億顆左右,事實上整個銀河系中的有接近4000億顆恆星,近些年來科學家已經在宇宙中發現了許多與地球類似的行星,雖然這些類地行星的距離都十分遙遠,但科學家從數據中分析得出大多數恆星周圍都有類地行星,而銀河系中與地球相似的類地行星數量可能有60億顆左右,這個數據是由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大學(UBC)的研究團隊通過開普勒望遠鏡的觀測數據得出的結果。

對於60億顆這個有些驚人的數字,科學家是根據每顆G型恆星中平均有0.18個宜居行星的數據統計出來的,G型恆星就是像太陽這種質量的黃矮星,整個銀河系中的恆星大約有7%是黃矮星,這種恆星的質量通常並不大而且運行穩定,讓宜居區域內的行星能長時間保持適宜的環境,在這種比較穩定的環境中更適合生命繁衍,雖然在銀河系中有如此多的類地行星,但這些類地行星的距離都十分遙遠而且適合人類的依然不多。

而且科學家通過觀測銀河系中心區域的人馬座A*時,在其周圍還發現了小質量黑洞運行的痕跡,這些小型黑洞在人馬座A*周圍三光年的範圍大量存在,而質量通常是太陽5到30倍左右的恆星級黑洞,雖然質量無法與人馬座A*的超級黑洞相比,但從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拍攝的圖像中顯示核心區應該存在一個黑洞羣,通過核心噴發出來的X射線輻射能計算出這裏可能有多達20000個大小不等的黑洞,這些黑洞以圍繞人馬座A*的超級黑洞作運動。

中心存在如此多的黑洞或許解釋了核心兩端費米氣泡結構的來源,天文學家在觀測銀河系中心時發現的這些氣泡結構延伸到了5萬光年,是由核心中的黑洞吞噬物質時產生的井噴現象,星系中心數以萬計的黑洞共同製造了這個費米氣泡,同時也說明了越靠近星系中心區域其實越不適合人類生存,太陽系雖然處於銀河系外圍的旋臂,但有效地避開了來自星系中心強烈的宇宙射線,如果想要在銀河系中尋找合適人類居住的行星,顯然要往星系外圍地帶去搜尋了。

雖然在銀河系中有如此多的類地行星,卻並不代表會存在更多的智慧文明,6月17日英國諾丁漢大學給出了“銀河系中存在36個地外文明”的結論,是根據在宇宙中接收到的無線信號和類地行星上生命演化的週期推算出的,顯然有如此數量的類地行星中只得出這樣的結果讓人有點失望,說明生命能演化到智慧文明所需的條件非常複雜,一個宜居行星上保持穩定的環境可能只會誕生出恐龍這樣的低等生物,這說明了智慧生命出現的偶然性——正因爲身體構造的不完美才需要學習和探索。

雖然銀河系中有那麼多的類地行星,但對於宇宙中的行星數量來說也只不過是滄海一粟,想要在星際間探索這些類地行星,人類的科技還需要往前一大步。

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這裏將帶給您一個全新的視角看世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