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介紹某位大人物時,旁白通常都會把他最露臉的事拿出來說,好像如果沒有他,這件最露臉的事就沒人做了。

其實呢,這種說法並不符合唯物史觀,也常常會忽略大人物的客觀背景。

比如在說到齊桓公這個人物的時候,大家除了說他是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之外,還說他“尊王攘夷”的戰略非常成功。

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呢?自然是有的,畢竟齊桓公時期的齊國異常強大。但有一點我要提醒大家注意:千萬不要因爲齊國的強大,就認爲齊桓公“尊王攘夷”的策略非常了不起。

其實單看這種策略,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

毫不誇張地說,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中,隨便拉個諸侯出來,甚至隨便拉個路人出來,他都知道實力強大之後只能“尊王攘夷”,而絕不能改天換地。

春秋初期的天下格局與現在有點像,都是一超多強外加一堆弱雞的局面。

如果我們現在做一個街頭採訪:“請問您是否認爲我們有取代燈塔國,成爲世界霸主的可能呢?”我相信肯定會有不少受訪者願意從各個角度來回答你的問題。

但如果你這樣問:“請問您是否認爲我們有滅掉世界上其他國家,獨霸藍星的可能呢?”我相信大多數受訪者一定不會回答你的問題,而是直接把你當成神經病。

歸根究底,不在於我們有沒有這個實力,而在於此時的國際環境所限,根本不可能出現一個獨霸藍星的國家。要是連這都不知道,你還搞什麼街頭採訪呢?

在春秋初期,無論你實力多強,也只能乖乖地玩“尊王攘夷”那一套,而不是滅掉周天子和其他諸侯國。

儘管齊桓公的“尊王攘夷”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策略,但我們必須得承認:“尊王攘夷”也只有齊桓公,準確地說,也只有齊國才能玩得起來。

爲什麼呢?因爲在高舉“尊王攘夷”的大旗之前,你和你所在的國家必須滿足兩個條件。

第一、你得在一定範圍,甚至是大範圍內擁有極強的號召力。

如果五常高舉聯合國大旗,喊出“維護世界和平”的口號,那在一定區域內必然是擁有極強影響力的。

可如果換個二流小國這樣喊,大家一定會翻白眼:“你算哪根蔥啊?”

可就算是五常,他們在高舉高舉聯合國大旗,喊出“維護世界和平”的口號時,往往也會有和他們身份相若的大國不買賬。

面對這種情形,強如五常也只能假裝沒看見:只要你不明目張膽地反對,我就尊重你的決定,也絕不侵犯你的利益。

第二、你得在國內擁有極高的權威,誰敢不服氣你就能收拾他。

如果懂王決定移平某個國家,那麼他必然是在國內擁有極高的權威,否則他連國內都擺不平,又憑什麼在國際上呼風喚雨呢?

簡單地說,如果懂王說東,燈塔國民衆非要往西,那麼懂王無論下任何命令,都只是自取其辱而已。

更嚴重的是,如果有人衝到懂王面前,照着他的鼻樑來了一下,大家卻歡呼叫好,你說懂王在國內還怎麼混呢?

就算無法在國內做到一呼百應,至少也可以在必要時刻強行拉攏大多數人心往一處使,這纔有資格喊出“維護世界和平”的口號。

齊桓公爲什麼具備這種實力?既有齊國本身就是地方一霸的原因,也有齊國實力派凋零,齊桓公一家獨大的原因。

齊桓公去世之後,跳出來想要接過齊桓公“尊王攘夷”大旗的人是宋襄公,這位老兄可謂空有抱負,但上述兩個條件他全都不滿足。

結果呢?宋襄公只是不斷地自取其辱而已。

當宋襄公決定接過“尊王攘夷”大旗的時候,就有人勸他不要亂來,咱宋國沒那個實力,這旗接不得。

但宋襄公對自己的水平表示高度認可,認爲自己比那齊桓公高了不知道多少,絕對擁有和天下諸侯談笑風生的資格,於是不聽勸諫。

公子目夷諫曰:“小國爭盟,禍也。”不聽。

要說宋國完全沒實力,宋襄公完全沒魅力倒也不對,畢竟在宋襄公召集諸侯開會的時候,還是有一些諸侯給了面子。

但宋襄公千不該萬不該,不該把主意打到楚國的頭上。

宋襄公當時的想法應該也很簡單:只要搞定楚國,其他國家肯定是沒問題的。

可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宋襄公根本搞不定楚國。

在會上,楚國直接把宋襄公給俘虜了,然後派軍隊攻打宋國。

十二年春,宋襄公爲鹿上之盟,以求諸侯於楚,楚人許之……於是楚執宋襄公以伐宋。

自從抓住了宋襄公之後,楚國本以爲可以直接滅掉宋國,可沒想到宋國另立了一個國君,並對楚國表示:“老國君你們隨意處置吧。”

楚國一看人質沒用了,於是決定把宋襄公放回去,讓宋國兩個國君內鬥。

冬,會於亳,以釋宋公。

宋國君臣還算懂事,知道現在不是內訌的時候,於是宋襄公重新成爲國君,並與楚國交戰,結果慘敗,自己也因傷而亡。

宋襄公不具備外部因素,我算是大致說明白了:他不但搞不定楚國,很多小國他都搞不定。

而在內部,公子目夷三番五次地說:“不行,要敗”,赤裸裸地打擊軍心,宋襄公也沒敢把他怎麼樣。宋襄公被抓之後,也是宋國諸臣立公子目夷爲君,斷掉了楚國“挾君滅宋”的想法。

而公子目夷是曾與宋襄公爭奪過國君之位的人,他曾擔任僅次於右師的左師職位,後來這個職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

國家的重要官職擅自傳給兒子,公子目夷的實力和影響力有多強,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得到。

這也側面證明了一點:宋襄公在國內也不具備集權的實力,這樣的人還想複製齊桓公的成功?實在是有點不知天高地厚。

注:關於宋襄公的故事今天不過多展開,以後我會詳解。

看過宋襄公的失敗案例,再來看齊桓公的成功經驗,大家應該能得到答案了。

如果你的國家不給力,如果你在國內沒有極高的威望,就千萬別做什麼“尊王攘夷”的美夢,否則只會把自己坑死,也會害得國家不得安寧。

在我看來,“尊王攘夷”就和“把大象塞進冰箱”一樣,說起來都很簡單,但做起來都很難。

即使強如齊國,威望高如齊桓公,在他高舉“尊王攘夷”大旗期間,也是小心又小心,生怕一不留神就翻車。

當齊桓公高舉“尊王攘夷”大旗的時候,秦國對他愛搭不理,默默地在陝西打小怪攢經驗升級;

當齊桓公高舉“尊王攘夷”大旗的時候,晉國對他愛搭不理,默默地在山西打小怪攢經驗升級;

當齊桓公高舉“尊王攘夷”大旗的時候,楚國對他愛搭不理,默默地在湖北打小怪攢經驗升級。

看到這種場景,齊桓公肯定很惱火,但他也沒什麼辦法:齊國雖強,但也沒強到能消滅秦、晉、楚的地步。

於是乎,齊桓公當時所能做到的,就是想辦法擴大自己在中原的影響力,如果有機會再往邊疆地區佈道。

首先,齊桓公找各種藉口,滅掉了一些不聽話的小國,比如譚國和遂國等;

其次,齊桓公延續了前幾代齊國國君的做法,不停打壓身邊的強國,比如魯國和宋國等;

後來,爲了佈道邊疆地區,他又幫助北邊的燕國,滅掉了山戎和孤竹等蠻族部落。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應該說齊桓公的諸侯形象已經非常飽滿,放在後世絕對是值得大吹特吹的。

可萬萬沒想到,齊桓公在調教周邊小國的時候,一不小心玩脫了,直接惹出了楚國。

我之前寫過春秋初期的小國困境,其中就講到齊桓公和蔡姬因爲小事鬧矛盾,然後齊桓公收拾蔡國的事。

二十九年,桓公與夫人蔡姬戲船中。蔡姬習水,蕩公,公懼,止之,不止,出船,怒,歸蔡姬,弗絕。蔡亦怒,嫁其女。桓公聞而怒,興師往伐。

蔡國地理位置敏感,給了齊國和楚國隔空博弈的機會。楚國看齊國收拾蔡國,於是決定攻打鄭國,用這種方式還以顏色,免得給齊桓公留下一個軟弱可欺的印象。

楚國攻打鄭國,齊桓公當然不能坐視不理,於是在收拾蔡國的次年,齊桓公糾集八國聯軍,又把蔡國收拾了一頓,然後決定藉機掂量一下楚國的斤兩。

楚國一看聯合國軍都快打到家門口了,自然不肯勢弱,於是也排開陣勢,擺出一副硬碰硬的樣子。

到這個時候,齊桓公既然是主攻,自然該做出點表率,但齊桓公並不想與楚國正面交鋒,他心裏也沒底,於是派管仲去楚軍營地,展開了一番外交攻勢。

接待管仲的人是楚國名臣屈完(屈原先祖),他一見管仲就先聲奪人:“楚國與齊國井水不犯河水,你們爲什麼糾集八國聯軍進犯我疆土?”

你說管仲該怎麼回答呢?難道說“你敢收拾我小弟鄭國,我就要給你點顏色看看?”肯定不能這麼說。

別人說“你愁啥”的時候,你可千萬別說“瞅你咋地”,除非你真想跟對方幹一架。

於是管仲就說:“你們楚國身爲周天子的臣民,爲什麼這麼多年都不進貢?”

屈完一聽就明白了,齊國根本不想打,這是跑我們家門口耍威風來了。

此時的楚國還是中原諸國眼中的“蠻荊”,雖然實力強盛,但影響力顯然遠遠不及齊國,所以他們也不願意跟齊國徹底翻臉,還是打小怪攢經驗升級更重要。

於是屈完立刻道歉,大意是說:我們知道錯了,回頭就把貢品補上。

管仲一看己方佔了上風,於是又說:“當初周昭王從你們這裏坐船回家,船卻在半路上翻了,周昭王都淹死了,你們認不認罪?”

屈完一看,管仲有點得寸進尺了,於是硬懟過去:“船爲什麼翻,你去問水啊,又不是我們楚人弄翻的。”

好傢伙,氣氛一下子僵住了。

老這樣僵下去也不是辦法,於是屈完對管仲說:“要不你們後退個三五十里?”

兩個聰明人交流,不用把話說得太明白。管仲聽懂了,楚國願意服軟,但人家也要個面子。你退一點,我也退一點,大家各回各家可好?

三十年春,齊桓公率諸侯伐蔡,蔡潰。遂伐楚。楚成王興師問曰:“何故涉吾地?”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若實徵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楚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具,是以來責。昭王南征不復,是以來問。”楚王曰:“貢之不入,有之,寡人罪也,敢不共乎!昭王之出不復,君其問之水濱。”齊師進次於陘。夏,楚王使屈完將兵扞齊,齊師退次召陵。

當然好了!

於是乎,一次即將引爆世界大戰的危機,就這樣風輕雲淡地被遮掩過去了。

很多人在提及國家、政府這些詞彙的時候,總會用一種非常高大上的思維來揣測,認爲和我們普通人的生活肯定是不一樣的。

實際上,國際社會就是一個江湖。在這個江湖上混,面子和裏子同樣重要。

楚國攻打鄭國,無非是因爲齊桓公收拾蔡國的行爲,實在是有一種“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味;

齊桓公折騰得驚天動地,但楚國一認錯,他馬上就選擇了退兵。

說起來,這種級別的世界大戰顯得有些兒戲,但雙方的政治目的顯然都達到了。

齊桓公作爲中原霸主,他的面子保住了,因爲楚國服軟了;

楚國作爲南方霸主,他的面子也保住了,以後齊桓公肯定也不敢沒事收拾蔡國這樣地理位置敏感的小國了。

江湖上抬頭不見低頭見,幾大強國彼此間達成默契,見面點個頭,然後默默回身打小怪攢經驗升級,等將來有實力、有機會滅掉對方的時候,再一鼓作氣地解決戰鬥。

齊桓公的這種行爲,其實就是他霸業的一個縮影。

齊桓公之所以選擇“尊王攘夷”,並不是他特別高尚,而是這種做法最符合齊國和他本人的利益。

齊桓公的歷史形象之所以好,是因爲他的所作所爲,符合皇權時代的政治正確。

當時的天下共主是誰?周天子啊。齊桓公是什麼身份?周天子的臣子啊。

可就是這樣一個實力強大的臣子,卻從來不想着幹掉天子,而是用一種勤勤懇懇的態度,舉着“尊王攘夷”的大旗宣揚周天子的恩威,這是何等的忠誠?

事實上,刻意模糊齊桓公的政客身份,用童話故事中的忠臣身份取而代之,本就是非常離譜的事。

如果這種做法都能算數,那麼黑社會頭子杜月笙的形象肯定也是金光閃爍的,因爲人家不僅在抗戰期間爲國出力,更是傳說中仗義疏財、濟困扶危的大哥。

所謂的濟世忠臣和梁山好漢,通常只在童話故事中出現,而現實社會中只有一環套一環的利害關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