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航海史上,有這麼一個歷史事件不容忽視,它是古代中國海洋文明發展的重要依據。其影響力之大,輻射到經濟、政治與文化等多個方面,體現了中國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蘊,這個歷史事件就是開始於永樂年間,並結束於宣德年間約三十年的鄭和下西洋。

鄭和與他的船隊七次下西洋,途經阿丹、紅海、等多個地區,向周邊國家宣揚了大明的國威,並推動了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是古代中國航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鄭和船隊在中國航海上佔有一定地位,與同時期的其他國家相比也有幾分優勢。那麼鄭和船隊在當時世界上具體處於什麼樣的水平呢?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將鄭和船隊的大小、船舶數量、速度、航行距離等方面與世界上同時期的船隊進行比較。但是這卻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因爲鄭和船隊自身至今仍存在着團團疑雲。

儘管鄭和與他的船隊進行了多次航行,但歷史上對鄭和船隊詳細的描述和記載卻不多。《瀛涯勝覽》中首次出現對船隊大小和規模的描述,據記載,鄭和的船隊爲“寶船六十三號,大者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闊十五丈”。

其中的“寶船”即是指鄭和的船舶,當初統治者決定派遣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中也包含着尋寶之意圖,因此將鄭和的船舶命名爲寶船。在《瀛涯勝覽》之後的史冊,都延續了《瀛涯勝覽》的說法,官方史籍《明史》也是如此。

對於鄭和船隊的大小記載,人們有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認爲明史中的記載是真實而符合實際的,但另一羣人卻提出質疑。

他們對此進行了嚴密的考究,並根據當時的尺寸單位與當今的尺寸單位轉換計算出寶船的規模。一丈等於十尺,根據明代出土的尺來看,一尺約等於零點二八米,那麼大號寶船的長度與寬度就可以換算爲長123.2米,寬50.4米,中號則爲長103.6米,寬42米。

人們認爲寶船的長度與寬度不成正確的船舶比例關係,在實際航海中不可能正常航行,更別提駕駛着這樣的船舶遠渡重洋了。同時,還有寶船屬尖底船還是平底船、動力來源以及關於寶船“料”容量等問題,對於這些疑雲有着各種各樣的說法。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鄭和寶船中所運用的航海技術在十五世紀是領先於世界的。鄭和駕駛着他的船隊,開闢了十多條新的海上航線,最遠到達了紅海和非洲西海岸,途中經過了幾十個國家,並且比哥倫布先七十年抵達“新大陸”,比麥哲倫早六十年到達“麥哲倫海峽”。背後沒有過硬的技術,是不足以支持鄭和的船隊走向世界的。

鄭和下西洋給世界許多寶貴的財產。在鄭和船隊出發前,鄭和收集了許多關於海洋的資料,深入研究了海洋的島嶼分佈、海峽情況以及水勢氣象等等,並依次繪製出《鄭和航海圖》等珍貴的海圖資料,爲當時的南洋航行提供了參考。

並且,此艘鄭和寶船的建造整合了過往的造船經驗,延用了元代的羅盤針以及阿拉伯的航海技術,將中外文明混合在一起,有力地推動了航海及造船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鄭和下西洋還開啓了十五世紀世界性的遠航。十五世紀是一個地理發現的世紀,世界地圖正在被人們一片片地拼全,其中世界性的航海就扮演了關鍵的角色。

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國的對外聯繫,航線跨越了東、西兩個半球,將兩邊的世界連接在了一起,是全球化初期的實踐。自從鄭和於十五世紀早期進行了多次航行後,世界航海的序幕被拉開了。

葡萄牙派遣人員分別在1415、1418年發現了馬德拉羣島等多個島嶼。1487年,人們發現了好望角。此後在十五世紀九十年代還出現了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這樣重大的地理發現,世界正在逐漸連成一個整體。

鄭和下西洋對鄰近國家輸出了中華文明,促進了文化圈的形成。並且,鄭和下西洋還消滅了部分海盜,有助於世界航海的安全與和諧。

綜上所述,鄭和下西洋不僅在造船與航海技術上在世界上佔有一定地位,它所帶來的寶貴財富與重大意義影響世界,使得鄭和下西洋在衆多歷史事件中被人們永遠銘記。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腦洞外星人,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