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都有不少參保人認爲,只要在退休前一、兩年按最高檔基數參保繳費,退休後的養老金就會高很多,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先來看看養老金的計算公式:

從養老金計算公式中可以直觀地看出,影響退休養老金的因素主要有:

繳費指數、繳費年限(含視同繳費年限)、社平工資、個人養老金賬戶累計儲存額和退休年齡。

這裏咱們來重點了解一下“繳費指數”,是指參保人所有實際參保繳費的月平均指數。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每個月的繳費情況,社保部門都有詳細記錄,社保部門會根據參保人每個月的繳費基數除以上年度月社平工資得到一個指數,這個指數就反映了參保人每個月的繳費水平;

參保人在辦理退休手續時,社保部門再將參保人所有月的指數進行平均,就得到了參保人的月平均繳費指數,用這個指數來計算退休養老金。

所以,計算養老金時,不是以某個時間段或者最後繳費時間作爲標準,而是先彙總再平均,即使你後面幾年社保檔次交得很高,也會被前面繳費指數低的年限拉低。

只在退休前一兩年大幅提高繳費基數,月平均繳費指數變化不會太大,所以退休金也不會高很多。

建議大家在繳納社保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多繳多得、長繳長得的原則,不要認爲在退休前兩年突然增加自己的社保繳費水平,就會獲得不錯的養老金待遇,這是錯誤的想法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