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2月,单独南下的红四方面军在川康地区遭到严重挫折,敌中央军薛岳部七个师和川军主力疯狂进攻紧追不舍,事实已经证明了中央红军北上的正确性。无奈之下,四方面军主力只好折返再次北上,并且从一开始就遭遇最困难的行程:重新翻越大雪山(夹金山)。

空气稀薄气温极低的大雪山,体力稍弱的正常人都难以逾越,那么红四方面军当时携带的几百名重伤员,是无论如何也抬不过去的。总部只好忍痛下令,所有重伤员分发银圆留在山下,而这将意味着什么大家心知肚明,大雪山下哭声一片,这些重伤员后来的结局注定是悲惨的,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远超我们的想象。

读出味道来了吧?战场上英勇的战士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真正担心害怕的其实是负伤尤其是重伤,轻伤员基本可以不掉队,而重伤员的安置和救治都非常困难。尤其是我军在长征等机动作战行动中,没有后方,缺医少药,重伤员实在无力携行,只能就地安置在百姓家中,一旦敌人追至,后果可想而知。

陈毅之所以成为唯一没有参加过长征的元帅,就是因为在广昌战斗中大腿重伤,最终被留下来领导游击战争,在敌人的重兵围剿下,多少次死里逃生。而在红军主力出发之后,留在苏区各地养伤的重伤员多达数千名,在敌人疯狂的搜捕和屠杀下,幸存者寥寥无几,失去行动能力的重伤,确实让每个战士都会心存恐惧。

惨烈的湘江战役之后,红军通过桂北继续前进,一心保存实力的桂军不再与红军主力正面作战,但是专门尾击或者侧击红军落在后面的辎重人员和重伤员,其中一次性抓获和杀害重伤员400余名,而这些指战员已经失去了作战和反抗能力,殊为可惜可叹。电视剧《突围,突围》中关于桂军集中屠杀红军伤员的描绘,绝非言过其实。

包括后来西路军的重伤员,下场也都非常悲惨,就不细说了。总之,身负重伤对任何情况下任何国家军队的士兵来说,都是件令人后背发冷的事情,一方面,是在复杂的战场形势下,重伤员经常会掉队,面对敌人又没有抵抗能力,只能眼睁睁被屠戮。另一方面,在缺乏医疗条件的情况下,重伤员确实对死亡的恐惧感受得更加直接。

前者最直接的例子,是二战日军在战场失败的情况下,基本会杀死全部重伤员或者逼破重伤员自杀,以免他们被俘虏影响所谓“皇军形象”。在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中,第10师团濑谷支队在决定逃跑之前,派遣一名中佐率兵前往战地救护所,话说得虽然很场面很委婉,中心思想就一个:要求重伤兵全部自杀,方式是一个人或者两个人分发一枚手榴弹,不死不行。

后者最直接的感观,不妨回忆下美国二战片《血战钢锯岭》,在惨烈的太平洋战场上,医护兵道斯抢救的重伤员,无一例外都在歇斯底里大喊大叫,其实伤口的疼痛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那种濒临死亡的绝望和恐惧心理,这是人性,没有任何解决办法。道斯所能做的,也仅仅是给打上一针“马匪”(这个词不知道是否禁用),让他们减轻点痛苦再死去。

要知道,当场阵亡那是一下子就过去了,轻伤还可以有机会活下来,所以重伤才是士兵最害怕的事情,解决好重伤员的转运和救治问题,对部队作战的士气也会产生很大影响。新一军在缅北反攻时,廖耀湘新22师第65团奉命穿插索卡道日军敌后,到达指定位置后,配属的工兵营即刻在密林中开辟临时机场以供轻型飞机起降,远征军士兵纷纷感慨:

“饿了有飞机送吃的,伤了病了还能坐飞机回后方医院,仗这么打,俺们要再不玩命,对得起谁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