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志願軍入朝後,利用美軍輕敵大意的心理,迅速打出了兩次輝煌的勝利,到了第三次戰役時,又攻克了韓國首都漢城,士氣極盛。

不過,美軍畢竟是當時最強大的軍隊,很快就從最初的驚慌失措中調整過來,尤其是發現了中國志願軍的軟肋:後勤供應力不足,彈藥糧食不能及時補充,以至於即使打了勝仗,也不能乘勝擴大戰果,只能匆匆結束戰鬥,進行補充休整。

美軍瞭解中國志願軍這個“軟肋”之後,發明出了刁鑽的“磁性戰術”,頗有些美軍版的“游擊戰術”,即“敵進我退,敵退我追”,總是與中國志願軍保持一定的距離,使志願軍的進攻不能發揮最大效果,然後用他們的優勢炮火和空中轟炸,對志願軍進行有效殺傷,等到志願軍後勤供應不足必須撤退時,再發起猛烈的反攻。

這種戰術非常陰險,中國志願軍佔領漢城後,美軍就在不遠處構築了反攻陣地,開始反撲。

所以,就在全國人民歡慶勝利之際,志願軍就已經由不久前的進攻方,轉換爲被動的防禦方,開始了艱苦的“漢城保衛戰”。

美軍掌握了志願軍的這個軟肋後,再也不像最初那樣懼怕中國軍隊了,反而仗着火力和空中優勢,變得猖狂起來。

這時的美軍能有多麼猖狂呢?他們覺得中國軍隊只不過是一羣要喫沒喫、要武器沒武器的“烏合之衆”,只不過被用武力脅迫着,靠巨大的人員傷亡取得了一點勝利。

所以,他們不僅不怕,反而開始動起了歪腦筋,想策反瓦解志願軍的軍心。

美軍也是非常擅長“心理戰”的,但他們不像我軍用正義崇高的思想來鼓舞人心,而是用所謂的“科學手法”。

美軍早在二戰時期,就從許多人類學、精神學、心理學科的高等院校、科研機關以及醫院,抽調出許多相關專家,組成“心理戰”對策中心,研究對手的心理狀態,制定瓦解對手的心理戰策略,然後印製各種宣傳品,通過空投散發到對手當中。

朝鮮戰爭中,美軍又如法炮製,制定出了各種花裏胡哨的宣傳單,甚至不惜請來老蔣派來的女特務,對志願軍進行“喊話”。

漢城保衛戰中,美軍甚至發明出了一種非常罕見的心理戰術,就是在志願軍陣地前,樹立起一面巨大的銀幕,天黑時放映各種宣傳電影。

這些電影,既有用大量美女、豪車來炫耀美國優越富裕生活方式的影片,也有炫耀美軍強大武器裝備,尤其是原子彈可怕威力的影片,更有用各種歪曲手法拍攝剪輯而成的“中國現狀”,把中國人描述成遭受迫害的對象,妄圖藉此來瓦解志願軍官兵的意志。

在進行“精神戰”的同時,美軍還大搞“物質戰”,把大量花花綠綠的糖果、巧克力拋撒到中國志願軍的陣地上,藉此來引誘中國士兵。

當然,在意志堅強的中國志願軍面前,美軍這些幼稚的戰術都顯得太小兒科了,只能成爲中國志願軍戰士們茶餘飯後的笑料罷了。

之後,中國志願軍也做出了戰術調整,對美軍進行小規模的夜襲,或者趁風雨交加的天氣進行奇襲,或者開展積小勝爲大勝的冷槍冷炮狙擊戰術,再次讓美軍焦頭爛額,又無計可施。

很快,中國志願軍又發起了一場橫城反擊戰,取得了第四次戰役的勝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