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贞观名臣魏征就是个“杠精”,好像不怎么擅长谋略。然而魏征的政治军事才能并不在“房谋杜断”之下,在贞观初年就凭借准确的判断而让岭南百姓免受战火。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南北朝中后期,岭南地区(今两广和北越大部)处在世家大族兼当地酋长冯家的统治之下。由于各种原因,南北朝和隋朝对于岭南地区的中央集权统治都比较弱,冯家在岭南地区有很大的自治权。

唐朝建立后,隋朝左武卫大将军、冯家族长冯盎主动归降,唐朝和平统一了岭南。为了奖赏冯盎的功绩,唐高祖封冯盎为国公、上柱国、高州(今广东省阳江市)总管,整个岭南几乎都在冯盎治下。

由于在岭南多年的半独立统治,冯盎与唐朝中央存在离心倾向。归降唐朝后,冯盎更是与周边的部落酋长和地方官吏屡屡爆发冲突,这更增加了唐朝中央的疑虑,冯盎也出于恐惧而长时间不敢入朝。

贞观元年(627年),冯盎与岭南酋长谈殿再次爆发激烈冲突,周边的不少州府便向中央报告冯盎已经起兵造反。唐朝中央大部分官员都认为冯盎确实造反了,唐太宗便准备调集大军进攻岭南地区。

就在这时,魏征却公开阻止出兵岭南并为冯盎辩护:“岭南瘴疠险远,不可以宿大兵。且盎反状未成(没有造反的迹象),未宜动众(出兵)。”唐太宗则问魏征道:“告者道路不绝,何云反状未成?”

魏征便分析:冯盎是经历过南北朝和隋末乱世的名将,他如果造反的话,肯定先派兵抢占交通要道和险要地形,进攻邻近的州县。可地方报告说冯盎已经造反数年,他的军队却从未离开自己的辖区。

魏征以此认为冯盎并没有造反,只是害怕朝廷听信邻近州县政敌的报告而不敢入朝。于是魏征建议唐太宗立刻派遣特派员前往岭南安抚冯盎并调查真实情况,这样不用调动大军就可以让岭南地区安稳。

唐太宗采纳了魏征的意见,派遣韦叔谐、李公淹持旌节前往岭南慰问冯盎。冯盎见到唐太宗的使者后非常感动,还让自己的儿子冯智戴随使者返回长安。此后直到开元盛世,岭南总体上都保持了安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