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空軍作戰體系之中,被稱爲“三劍客”的是殲-20、殲-16和殲-10C,很多人因此輕視了裝備數量龐大的殲-11B。實際上,殲-11B經過多年發展仍然是空軍的絕對主力,而且在與蘇-30MKI對抗時有能力將對方打得滿地找牙。

殲-11B與蘇-30MKI都發展自蘇-27,前者是中國在國產化蘇-27基礎上發展來的,後者是俄羅斯在蘇-27基礎上發展來的。從外形上看,蘇-30MKI增加了前翼,裝備有矢量推力發動機,看上去要比殲-11B更加威猛。但是從兩款戰機的內在來看,殲-11B在制空作戰能力方面擁有絕對的優勢。

相比蘇-27SK,殲-11B的改進包括電子技術、雷達、操縱系統和發動機等多個方面。殲-11B的性能是逐批次在提高,採用了四餘度電傳縱系統,改進電子對抗能力,增加對地對海攻擊能力。依靠中國遠優於俄羅斯的電子技術,殲-11B採用了平板縫隙脈衝多普勒雷達,對3平方米雷達反射面積目標的探測距離爲200多公里,分辨高,抗干擾能力較強,標配武器是霹靂-12中距彈和霹靂-8紅外製導空空導彈。後期批次和最新升級版都換裝了有源相控陣雷達,擁有了發射霹靂-15和霹靂-10E導彈的能力。

中國生產殲-11B的過程比較曲折,得益於2000年以後在鈦合金和複合材料等新材料領域的進步,鍛造精度和鍛件質量大幅提升,3D打印技術也不斷成熟。到2007年,殲-11B已經把空重降到了15噸級,結構強度大幅提升。換裝渦扇-10B發動機後推重比也明顯提高,空戰推動比達到1.33。

蘇-30MKI同樣出自蘇-27SK,俄羅斯自己並沒有裝備蘇-30MKI,而是把這種當時號稱“全球最強的”三代機賣到了國外。蘇-30MKI實際上是蘇-27的強化機體和改進機載設備版本,該機空重爲17.7噸,載彈量爲8噸,標準空戰重量爲22.5噸,其空戰推比爲1.22,實際上在動力方面要落後於殲-11B。蘇-30MKI配備有NO10M“BARS”無源相控陣雷達,電子掃描角度爲40度,對於3平方米目標的探測距離爲130公里左右,與梟龍戰機配備的KLJ-7機械掃雷達差不多,這也是印度近年來着急找俄羅斯改進雷達的主要原因。

蘇-30MKI比較驕傲的一點就是曾與美國F-15戰機進行過較量,在近距離格鬥時獲得了優勢,因此號稱是亞洲最強大的三代機。事實上,一款武器好不好,從研製國是不是裝備就能看出來,俄羅斯裝備有蘇-27和蘇-35,但是偏偏沒有裝備蘇-30MKI。該機說白了就是俄羅斯矢量發動機技術的試驗平臺,最後被虛榮的國家買走了。矢量發動機技術在蘇-30MKI上只能在低速狀態下迅速改變機頭方向,瞬時機動性有一定優勢,當飛機速度超過0.7馬赫時就很難發揮作用。這項技術直到蘇-35才實現了與戰機機動能力的完全協調,中國當時引進了蘇-30MKK,後來又引進了蘇-35,正是避免了矢量發動機在當時不太管用還維護麻煩的問題。

問題來了,如果殲-11B與蘇-30MKI空戰結果會怎麼樣?答案是在中距空戰中殲-11B戰優,近距格鬥時互有勝負。對中距空戰起決定性作用是導彈技術和雷達,殲-11B的雷達有效探測跟蹤距離是200公里,而蘇-30MKI在130公里左右,兩者雷達反射面積差距不大,主要看空空導彈的性能。殲-11B裝備的是霹靂-12有效作戰範圍要大於R-77,中國也曾是R-77空空導彈的老客戶了,後來扔掉了這種武器。因爲該導彈並不是吹噓的110射程,實際射程才60公里,霹靂-12是80公里。考慮到現在還有殲-11B被改裝到可以發射霹靂-15的水平,如果兩機進行超視距空戰,蘇-30MKI完全會被打得滿地找牙。

如果進入近距格鬥階段,殲-11B的能否獲得優勢主要看配備的導彈。如果殲-11B仍然配備霹靂-8紅外格鬥導彈,而蘇-30MKI是R-73空空導彈。R-73尋標器能看距導彈中心軸60度的目標,最大攻擊距離爲30公里。霹靂-8射程爲15公里,引導頭最大離軸發射角爲20度。因此,霹靂-8從技術角度來看是無法與R-73抗衡的。殲-11B想要獲得絕對優勢就必須換裝霹靂-10,該導彈領先R-73一代,可以與頭盔顯示器配合離軸攻擊目標,甚至能向後攻擊目標。蘇-30MKI機動優勢在0.7馬赫以下,而現代空戰格鬥一般在0.8-1.2馬赫之間展開,殲-11B還在整機推重比方面佔有優勢,因此雙方可能互有勝負。

總之,殲-11B只要換裝霹靂-10就能在各個作戰環節實現對蘇-30MKI的絕對優勢。另外,殲-11B在很可能會在殲-16的指揮下作戰,後者配備有大功率有源相控陣雷達,到時候蘇-30MKI很可能在超視距空戰階段就會被落,就算進入近距格鬥階段,殲-11同樣擁有強大的格鬥戰力,要知道該機是連續四屆“金頭盔”的獲得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