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清朝末期在對外戰爭之中基本上都是敗多勝少,這一方面是因爲當時的清朝武器裝備水平實在是太過於的落後了,以至於在戰爭中沒有武器方面的主動權。另外一方面與清朝整體的腐朽和無能也是有着很大的關係的,當時大部分的清軍根本就沒有自己的作戰信仰,不知道爲誰而戰,而且相當一部分軍隊又長年疏於訓練和戰備。所以總是在戰場上會喫敗仗,也就不是那麼奇怪的一件事情了。

但是縱觀整個清朝末代的歷史,我們會發現。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緒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的清法戰爭卻格外的引人注目。因爲在這場反對外來侵略的戰爭之中,清朝罕見的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與其他的戰爭結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這場戰爭之中的幾位名將,如馮子材,劉永福,也隨着清法戰爭的勝利而流芳千古,永垂不朽了!

尤其是馮子材老將軍的鎮南關大捷,更是成爲我們現代歷史教科書上必學的一課。在那樣的一個歷史時期,作爲清王朝來說,能夠取得如此重大的軍事方面的勝利,可以說是十分的不容易的,說馮子材是民族英雄也是

但是少有人知的是,馮子材和劉永福兩位英雄在一開始的時候,其實並沒有得到清王朝的重用。而之所以使他們走向抗法戰場的是晚清的另外一位重要人物,也是大清王朝最後一位能臣,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張之洞。

在清法戰爭期間,張之洞是朝廷之中主戰最爲強硬的一個人物。也正是由於張之洞竭力主戰,清朝就把他從山西巡撫調任兩廣總督,而之所以這樣做的目的,其實就等於給了張之洞更大的權力,尤其是兵權,讓他可以更加積極的對法軍展開防禦和相應的進攻策略,不得不說這是清朝晚期所做的爲數不多的幾個比較英明的決定之一了。而受命之後的張之洞堅決抵抗,積極備戰。他針對抗法提出幾個建議,其中一件便是奏請朝廷起用劉永福。

但是當初對於是否要重用劉永福,清朝在相當的一段時間之內是比較的猶豫的。只不過後來因爲張之洞的極力堅持,朝廷還是聽從了他的建議,給劉永福以正式官銜,封爲記名提督。而緊接着張之洞又提議啓用當時已經賦閒在家的名將馮子材,在得到朝廷的同意之後,張之洞馬上給了馮子材相應的軍隊指揮權,也正是因爲如此,纔有了後來大名鼎鼎的鎮南關大捷。

而此外關於抗擊法軍,在當時的對岸還有一位劉銘傳,對於此人張之洞也是大加支持,專門資助30萬兩軍餉,並派粵語軍支援。可以說在清王朝對抗法軍的整個戰爭之中,張之洞雖然不是最爲直接的戰場指揮,但是他卻是實實在在的整個清法戰爭的全盤操控者,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張之洞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值得我們後人永遠的銘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