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朋友們,端午安康!

昨天,公司發了一個糉子,是豆沙甜餡的。

作爲一個從小就喫鹹糉子的廣東人,雖然我很遺憾自己沒能抽到鹹糉子,但是甜糉子也挺香的。

沒過一會,手機就不停地震動,點開一看,似乎是有幾個小說羣的人在爭論“甜糉子和鹹糉子”哪個好喫,煩不勝煩的羣主,索性發起了全員投票……

突然間纔想起,每年的端午節,都是“甜鹹必爭之地”!

一說到端午節,很多人想到的不是“屈原投江”,也不是賽龍舟,而是“甜鹹之爭”。

一瞬間,覺得有些悲哀。

端午

“甜鹹之爭,是世界上最愚蠢的行爲,沒有之一!”

在我看來,“甜鹹之爭”毫無意義。

但偏偏就有這麼一羣自稱“甜黨”或“鹹黨”的人,喜歡“拉幫結派”,會爲了這種毫無意義的事情吵得不可開交,耳紅臉赤,破口大罵,甚至都到了恨不得將另一個味黨的人從地球上抹除的地步……

歸根到底,並不是他們對“甜”和“鹹”有多麼執着,而是因爲——

“甜鹹之爭”的本質,只不過是想通過詆譭別人的“低口味”,來凸顯自己的“高品味”罷了。

因爲,如果不是真的喜歡喫,“甜黨”根本不會被“鹹黨”說服,放棄甜糉子,選擇鹹糉子,“鹹黨”也不會說因爲輸給了“甜黨”,以後就只喫甜糉子等等之類的……

真正熱愛食物的人,只會細品食物不同滋味的美好,而不是去否定!

糉子

說一句不客氣的話:

那些聲討鹹糉子的“甜黨”,有多少人面對豆腐花時投入了“鹹黨”?

那些聲討甜糉子的“鹹黨”,又有多少人面對豆腐花時投入了“甜黨”?

當你作爲一名旁觀者,看清這一點的時候,你會發現,那些參與“甜鹹之爭”的人,“佢好似一隻狗啊”。

因爲,他們也只能在這種事情上,找得到自己的存在感了……

有些人可能覺得自己很冤:

我跟別人爭辯“甜鹹糉子哪一個最好喫”,只不過是去找個樂子,湊個熱鬧而已。但是,要知道——

你凝視着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着你。

豆腐花

我是一個廣東人,去河南讀的大學,對南方人和北方人的習慣差異,有着較爲直觀的認識。

第一次去大澡堂,站在門口半個小時都沒勇氣進去,最後是一個網上認識的朋友(現在的“基友”),把我拖了進去……再後來,就坦然了,我最後的倔強,就是決不“君子坦蕩蕩”。

呃,不好意思,跑題了。

河南最有名的,應該就是胡辣湯了,雖然並不符合我口味,買過兩次,一口都沒喝下去,我更喜歡紫菜蛋花湯。

但是,並不代表着我會否定“胡辣湯是一道美食”。

中華上下五千年,美食文化源遠流長,不同地方更是衍生出不同的菜式,若是隻有一個味道,那才叫怪了呢!

有些事情,如果別人沒做錯,即使你不贊同,也沒有立場去指責或否定別人的成果。

用博大包容的胸懷,去接納別人的不同,這就是古人留給我們的智慧,也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胡辣湯

我喜歡喫鹹糉子,大概是因爲小時候喫的糉子,都是鹹的。

人呢,總喜歡懷念過往,而相似的味道,更能引起對往事的共鳴。

不抗拒甜糉子,是因爲我知道,生活不只是對往事的留戀,也需要迎接新的開始,新的變化……

勇敢地迎接新挑戰,不忘初心,這纔是一個人強大的根本。

學習和汲取新文化的精髓,保持傳承,這纔是一個民族文化經久不衰的動力!

滿“糉”而歸的龍舟!

咬一口糉子下去,嘴裏是糉子的香味,留在心底的,是文化的傳承。

兩千多年前的今天,國都被破,屈原縱身躍下了汨羅江,以身殉國,留給後人的,是那一曲道不盡的《離騷》,還有“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的無奈。。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這一位愛國詩人的。

但是,愛國並不是某一天的事情,而是每一天的本能。

如果只有在端午節這一天,纔會想起愛國,豈不是很形式?

在我眼中,端午節更多的,是傳達給後人一種“居安思危”的精神。

兩千多年後,江上擂鼓震天的龍舟聲,是對三閭大夫的悼念,手中香糯美味的糉子,是對中華文化的品味……

糉子

我拿着糉子,目光透過了歷史的長河,彷彿看到了那一道道保家衛國,血灑戰場的身影,穿過了空間的隔閡,似乎看見了那一位位堅守疆域的“最可愛的人”……

心有千言萬語,竟不知該從何說起,只能化爲一聲衷心的祝福:

端午安康!

願祖國日益強大,願人們生活幸福安寧,願鎮守邊疆的“將士”們,都能安心解甲歸田

端午安康!

(本文由閒聊一二三撰寫首發,歡迎關注評論點贊收藏分享,傳播歡笑散播愛!)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侵聯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