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一次,我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有的同学,不管是出于家人的要求、还是自己的选择,准备考公务员了。

但是万一考不上怎么办?总得留条退路吧,于是又忍不住的求职。

6月份,是各地省考的时间。对于考公的同学来说,当然就得集中精力备考。

可是,“万一考不上”的问题一直萦绕于心。

这些同学会忍不住问我:如果7月至9月份我求职,那么还有机会吗?

我说:还有的。

同学还是会着急:可是那样我就没应届生身份了?!会不会吃亏?

我说:一年四季都有求职的、什么年龄都有求职的。

她说:都说应届生身份很重要的,没有应届生身份,会不会就没好机会了!

我说:你觉不觉得,我们在说车轱辘话?

我理解,你特别着急的想要一份“免我惊免我扰”的保证,但是如果我能轻易给别人这样的保证,那我改行当神仙,不做职业辅导了。

这样的追问背后,有个概念,我叫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种方案选择一个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

比如我中午可以吃酸菜鱼,也可以吃黄焖鸡,而我最后选择了黄焖鸡,那么水煮鱼带来的美味感受就是我的机会成本。因为有机会成本在,我们时常在饭馆里有选择苦恼——哎,我只有一个肚子,吃了这个,就吃不到那个了!

但是,很少有人真的因为吃饭的机会成本深深苦恼,最多犹豫几分钟就放下,那是因为任何一个心智正常的人都清楚的知道:

首先,一个时间段内,我就是只有一个选择,这是没办法的。

其次,我今天尝试这个,明天可以尝试那个,我还有机会的。

如果说面对小事如午饭选择,我们能通过分析接受边际成本,那么大事情如考公务员、当老师还是进企业,其实也可以这样分析。

接下来,我分析一下机会成本在职业选择上的本质。

第一,机会成本,不可测量且不可避免。

从定义看,机会成本是被我们舍弃了的其他可能,它一定是没有真实发生的。而在微观经济学中,提到成本都是实实在在发生的经济成本,因为机会成本并不能进行精准的核算与比较。

今天的话题:我用2020年的春季时光考公务员,因此没有投递简历参加面试,那么我损失多少机会成本?

你能说:如果我不考公务员,而是找工作,一定就能找到月薪2万的高薪岗位吗?

有没有可能,就算你没考公务员而是认真的求职,却很倒霉的一无所获?

同时,在个人选择面前,所谓机会成本,主要是时间成本。而时间是单向向前的。任何时间段对你来说,都只有一次。

你看,在职业选择时,机会成本是不能测量且不能避免的。

面对这种不能测量又不能避免的事情,我们能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接受它。

但是几年的辅导经验,让我觉得全职考公失败再求职的同学,却比全职考研失败再求职的同学,更难。在我看来,问题是考公务员的成本,不仅仅是机会成本。

第二,考公务员失败,付出的不止是机会成本,还有更多。

一方面,很多人选择考公务员,逃避的成分居多。

因为害怕商业领域的竞争与风险,而选择看似没有风险、压力,甚至连竞争都不明显的公务员领域。这份逃避背后,是对自己竞争力和承受力的怀疑。所以整个人的底色是消极的。

因为消极,会对考公抱有更大的期待,似乎只要考上就好了。那么失败那一刻,之前所有的期待和幻想,瞬间支离破碎。

也因此,经验上,每次一位考公务员失败的人找到我后,我会感觉Ta在精气神上,不如那些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考公并决心进入商业的同学。具体表现在:

1、生命力状态略差:比如身体不够舒展、说话声音不够洪亮、眼神和表情拘谨。

2、选择的时候更多犹豫:或者是总拿不同的工作和公务员比较,会不会加班多,会不会有裁员风险;或者担心自己不能胜任,或者更多的计较待遇问题。

而以上这些表现,都会在求职中被面试你的人捕捉到,从而影响求职结果。

另一方面,商业领域,也在提防考过公务员的候选人。

如果你考研失败,去求职,面试官也会揪住这点问,比如问你日后还考研吗?但是整体上,职场对于考研是宽容的。你工作两年愿意去考,雇主也会表示理解。

但是,如果你是考公务员失败后去求职,那么有点质量和要求的雇主,会更加介意。担心你一边工作一边备考而心不在焉。因此面试的时候,如果让面试官知道,你是全职考公务员失败,现在求职,那么对方很可能会问一些让你觉得很难的问题,比如:

你还打算考公务员吗?

你是不是很在乎稳定?

你为什么来我们这里应聘?

还有一些些公司会和录用的人约定,两年内不可以考公务员。

以上两个理由,让考公务员失败的人,处境更加被动。

最后,如何应对考公务员带来的成本问题呢?

我的建议是:将公务员,看成普通的一份工作。

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职业都值得尊重,包括公务员;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职业都有问题,包括公务员。

也许你觉得我太理想主义了——大家都说“考上公务员就是人生赢家,找对象都好找”。这些论调,我也听到过,我当然也看到过考公务员的狂热,但是这种论调是理性吗?

理性,必然是个人的,而个人应该是独立的。如果这个人,被世俗舆论裹夹着进行职业选择,那么这个选择首先就是不理智的。

所以将公务员看成普通工作,并不是我理想主义,而是理性主义。因为我查阅了知乎等网站的帖子,关于考公失败,感觉调子怪怪的——

首先,考四五年、考到30多岁的,大有人在。每一条帖子,都是鼓励大家千万别放弃,哪怕全职考公务员15年,也要明年再试一把。

其次,这些帖子将考公这件事,直接说成梦想、价值、人生希望这种过于宏大又极具煽动的词汇。

这些信息如果巨大的浪头,会推着人不自觉的往前走。那么我建议的:将公务员当成普通工作的一种,就是釜底抽薪的有效办法。这就是一份普通的工作,那么失败也好、成功也好,你的日子都能过下去。

最后,相信自己日后还会机会。

职业选择的机会成本,主要是时间,那么还好,我们还有大把时间。我们有ongoing常识思考,常识就是:任何一次选择,都不能买断你的人生。

考公失败又求职的同学,我这些年辅导不下十几位了,谁的日子都能继续往前过。

比如,我去年辅导的女孩,因为考公失败,进入粉笔教育了。她自己就是粉笔教育的用户,虽然考公失败了,对于粉笔教育的服务和产品还是满意的,于是就投递简历,成为粉笔教育的助教。

考上公务员又后悔的同学,我这几年也遇到过,想走出来的,也都成功走出来了。

总之,职业选择的机会成本,其实也和选择吃午饭一样:

你必须付出机会成本,它不可避免。

你不用担心机会成本,未来还有机会。

今天中午吃不到水煮鱼,你还有好多个中午可以去吃它,吃腻了你大可以再吃黄焖鸡,甚至想改善伙食了,大闸蟹小龙虾自由也不是不可以。

如果是这样,考公与求职并不是互斥选项,因为公务员也只不过是普通工作的一种

得到了也不会今生坦荡,没得到也不至于万事不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