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永遠是不公平的,但在涉世未深的孩子面前,講清楚卻不容易。

作家劉墉——不是清朝的劉羅鍋劉墉——曾經講過兩個故事,引導孩子如何面對不公。

第一個,是他自己的家庭教育故事。

他愛寫詩,文筆好,兒子遺傳了這一點,詩歌寫得不錯。

他在美國定居。兒子的詩,曾經刊發在美國詩人刊物上。能在這種刊物上發表詩歌,說明他的水平得到了業內認可。

學校詩社舉辦一個詩歌比賽,兒子參賽,寫了一篇,不僅同學們紛紛叫好,就連英語老師也說很好。

得到全班師生一致認可,兒子信心滿滿。然而,最終結果是:他竟然落選了。

憤憤不平回到家,抹鼻涕擦眼淚,一臉不甘心,跟爸爸訴苦。

他覺得自己的詩,不可能不獲獎,一定是中間出了什麼問題。

劉墉就引導他:“可能會出什麼問題呢?說說看。”

“說不定是弄丟了,根本沒交到評委手上!”

各位家長,下面,大家認真關注一下劉墉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妨對比一下。

劉墉:“那你把詩交給誰了呢?”

(如果是你:“放屁!按程序交的,怎麼可能沒交到評委手上?不要爲失敗找藉口!”)

兒子:“交給了英語老師,英語老師說他已經交上去了。”

劉墉:“那你要不要去查一查,去一關一關地問,或者問問評委老師有沒有收到你的詩?”

(如果是你:“那你還問什麼?英語老師都交上去了!這麼不信任老師,將來老師會報復的!”)

兒子的反應,不出所料:“問有什麼用?比賽都結束了!”氣呼呼地上樓去了。

劉墉於是苦口婆心,告訴孩子如何面對這類事件。他指了三條道:

1,去追查,看看到底有沒有問題;

2,不在乎,反正查也沒有用,乾脆別浪費時間了;

3,好好檢討,看看是不是自己有不足之處。

這三個選擇,都是好的;如果孩子既很在乎這個榮譽,又不去追查,也不檢討、反思,態度就不對了。

從這件事情而言,可能的確存在不公平;但這種不公平,未必就是主觀因素造成的,很可能是客觀因素——比如學校和社會對評判標準的不同。

作爲曾經的編輯,趣評老師對此太理解了。

專業刊物,和學校的標準,是不同的。

有些同學,作文寫得很好,但投稿到報社,報社編輯根本不認可,認爲屬於“喊口號的高大全”,或者“過於抒情,只是文筆好點而已”。相反,一些文筆一般、故事性強的作文,卻會被選中。

文筆不好,編輯可以改;故事不好,改都沒法改。報紙是給普通讀者看的,他們首先看重的是“故事好不好玩”,然後纔是文筆。

劉墉兒子的詩歌,如果不是中間環節出了問題,那麼很有可能,就是社會標準和學校標準的不同造成的。

劉墉用一個真實的故事,來講明瞭這種不公的客觀性。

有個小女生和劉墉訴苦,說她成績很好,小學畢業,本來可以得到一項很厲害的榮譽——“市長獎”,然而這個獎項學校只有兩三個名額,她被擠掉了。

擠掉她的是誰呢?一個是家長會會長的孩子,另一個是一位患了腦瘤的同學。

小女生委屈巴巴,找劉墉訴苦,邊說邊哭,認爲這個世界很不公平。

情到深處,劉墉陪着小女生哭,哭完,他對小女生說:

“你要想想,那個得腦瘤的學生,才12歲,就得了這麼嚴重的病,動過好多次手術,能有這個成績,太不容易了!從成績而言,你成績更好,沒把獎頒給你,他成績比你差,卻頒給了他,確實不公平。可他年紀這麼小就得了腦瘤,老天是不是對他也太不公平了?你要多想想自己幸運的地方啊!”

至於那個家長會會長的孩子,劉墉沒提,大概是留着給這個小女孩自己去思考吧: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不公平的。

不公平,有主觀因素,比如家長會會長的這種“人情關係”;有客觀因素,比如患上了腦瘤的孩子。有些,孩子可以理解;更多的,孩子可能無法理解。

家長要做的,是把劉墉提到的三種處理方式教給孩子,其他的,留給時間吧。

#劉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