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0年代的工農紅軍中,有一批神祕的朝鮮人,他們大多是黃埔軍校的畢業生,爲了自己祖國的獨立事業而毅然投入中國革命的洪流之中。這其中知名度最高的無疑是金武亭和金勳(又名楊林、畢士悌),前者是紅軍大學的炮兵教官(營級),後者曾任紅15軍團75師參謀長。但在同一時期,還有一位默默無聞的韓國人在紅軍中擔任中高級指揮員的職務,筆者這次就來介紹這位名叫張世傑的韓國人的具體情況。

一、投身中國大革命

張世傑,原名金洪黙(Hong-Mook Kim),1901年出生於韓國漢城鍾路區壽雲洞,並在這裏度過了他的童年時光。成年後,張世傑憤慨於日本侵略者的野蠻統治,想急切尋找一條解放祖國的道路,這時他打聽到中國黃埔軍校三、四期開始招收韓國學生的消息,張世傑便毅然踏上遠赴中國廣州之路,併成功成爲24名韓國合格者中的一員,這批人在校期間大都祕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影視劇照:爲黃埔軍校招募韓國籍學生的金元鳳

1926年1月,從黃埔軍校畢業後,張世傑與同學樸孝三(日後的人民軍第9師師長)等人被分配到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從事宣傳鼓動工作。隨着北伐軍的連戰連捷,張世傑跟着部隊也跨越了大半個中國,一直抵達上海、蘇南一帶。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勝利後,張世傑與其他韓國戰友都投入到了發動和組織上海市民團體的繁忙活動中。

四一二事變的突然爆發,使得大革命的有利形勢急轉直下,張世傑和幾個戰友不幸被逮捕,並被投入南京的監獄中,因爲獄中惡劣的衛生環境,他的同學尹昊不幸去世。尹昊之死使得在上海的韓國僑民團體異常憤怒,並向國民政府提出了抗議,組織上利用這個有利時機,將張世傑等人營救出獄,並將他們安排到準備參加南昌起義的部隊中。

1927年8月1日,震驚中外的南昌起義爆發後,張世傑擔任起義部隊的下級指揮員,並隨大軍從南昌一路打到粵贛邊。由於起義軍主力在湯坑決戰中失利,張世傑和部分指戰員接受了粵軍的改編,並在第4軍教導團葉團長的領導下,再度參加了廣州起義。由於敵衆我寡,孤注一擲的廣州起義也毫無懸念的失敗了,張世傑逃出廣州後又輾轉回到上海找組織彙報。

二、擔任紅十四軍師長

回到上海後,張世傑被組織上安排到江蘇省委,先後在上海和蘇中地區從事地下工作。1930年2月,趁着國民黨新軍閥混戰的有利時機,江蘇省委將活動在江蘇省通如海泰地區的游擊隊合編爲紅十四軍。紅十四軍成立後進行了一系列戰鬥,1930年4月,由於攻堅失利,軍長何坤犧牲。爲了重振該軍,有軍事經驗的張世傑江蘇省委派去參與紅十四軍的領導工作。

紅十四軍17位指揮員的集體塑像

1930年5月,張世傑和原紅十四軍政委李超時、黃火青、俞乃誠等人重組紅十四軍軍部,並將原先的兩個支隊改編爲兩個師,張世傑任第1師師長,師政委則是四川人黎昌聖(1933年被張國燾殺害)。由於根據地的分散,紅十四軍的這兩個師實際上是單獨活動,張世傑指揮第1師靈活作戰,粉碎了當地“剿匪”總指揮李長江的所謂“八路圍剿”。

在李立三左傾盲動主力路線的影響下,上級命令紅十四軍1師組織5萬農民發動“黃橋暴動”。1930年8月3日,行動一開始,進展還算順利,在李超時、張世傑等人的指揮下,部隊兵分四路直搗黃橋。眼看即將拿下目標,隱藏在紅軍隊伍中的兩個內奸連長突然率部撤退,致使奪取黃橋的計劃流產。

在當地國民黨地方武裝的聯合圍攻下,紅十四軍的迴旋餘地越來越小,特派員徐德建議部隊分散活動,張世傑帶領第1師2團企圖跳出外線到泰興一帶遊擊,但未能成功。最終爲保存實力,上級命紅十四軍餘部埋掉槍支就地解散,張世傑和李超時等人仍回到上海,繼續從事地下工作。

三、紅軍中職位最高的韓國人

1931年冬,張世傑作爲重要的軍事幹部,被軍委派往江西蘇區,在紅軍學校裏擔任軍事教官,如果不出意外,作爲非常難得的國際革命者,張世傑原本會和金武亭、楊林一樣一直在紅軍學校裏工作到長征時期。這時突然發生了江西軍區獨立4師師長兼政委龍普霖叛變未遂事件,這位上過井岡山的老戰士因爲對革命悲觀失望,居然想率部投敵,結果被團政委胡楚夫、賴際發等人綁了後槍斃。

賴際發,曾任獨立4師政治部主任、第12團政委

獨立4師是在江西軍區的四個獨立師(3、4、5、6)中也算是戰力排名第二的部隊,由原紅十二軍35師105團、廣南獨立團和石城獨立團合編而成,因而有一定的戰鬥力。江西軍區總指揮陳毅向紅軍總部要求派一個有經驗的師級幹部來,但這時紅一方面軍因爲贛州戰役受挫,軍事幹部也非常緊張,最後在江蘇有過指揮經驗的張世傑被調來擔任獨立4師師長。

與張世傑一同過來的還有師政委史猶生,因爲江西軍區處於後方,主要負責對付蘇區內的一些地主武裝和土圍子,因此戰鬥任務不重,張世傑和史猶生趁機整頓了師司令部、政治部的機構,搞得有模有樣,全師幹部和團員大會的成功召開還得到了《紅色中華報》的點名介紹和表揚。

隨着戰事逐漸向閩北、贛東一帶發展,1932年8月,獨立4、5師和紅十二軍36師合編爲紅二十二軍,該軍軍長即著名的無銜軍事家羅炳輝,政治部主任即譚政大將,張世傑則擔任紅64師師長兼軍參謀長。因此在所有參加過中國工農紅軍的韓國人甚至是外國人中,張世傑的軍事職務無疑是最高的(李德除外,所謂顧問不過是虛職)。

四、反圍剿英勇犧牲

在第四次反圍剿中,張世傑在軍長羅炳輝的指揮下,在江西滸灣地區和國民黨軍中央軍旁系部隊吳奇偉部90師打了一次大仗。紅二十二軍的兩個師沿着金溪通往撫州的公路兩側前進,打了正準備宿營的第90師一個措手不及,並將其全部擊潰。第90師由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發展而來,一向自稱爲鐵軍,出門都戴着繡有“鐵軍”字樣的斗笠,結果被打得潰不成軍。

與張世傑共事過的羅炳輝烈士和譚政大將

在1933年6月的紅一方面軍藤田大整編中,爲了充實基層部隊建制,紅二十二軍64師和原紅四軍10、11師合編爲紅一軍團2師,其中紅64師縮編爲紅2師6團,張世傑和史猶生仍分別擔任紅6團的團長、政委。部隊整編後,在江西撫州一帶進行正規化訓練,紅6團畢竟是地方武裝出身,在戰力上比身經百戰的紅4、5團差不少,這也許是之後造成張世傑犧牲的原因之一。

1933年秋第五次反圍剿打響後,黎川失守,爲收復黎川,上級不顧國民黨軍已構築完堅固工事的現實,強令紅一軍團進攻黎川、南城之間的硝石。由於敵人堅守工事不出,紅2師從早上到中午連續衝鋒了六次,都未獲進展,在敵人優勢火力的反擊下,部隊傷亡慘重,其中紅6團傷亡600餘人,團長張世傑也在指揮部隊進攻中不幸中彈犧牲,年僅32歲。

張世傑犧牲後,由於其長期在地方部隊工作,在獨立4師和紅6團共事過的同事史猶生、宋成泉等大多早逝,因此關於他的具體事蹟曾長期埋沒在史料之中,名氣遠不如金武亭和金勳響亮。直到2005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金成龍在《不朽的腳步》第237頁中提到了張世傑的名字,韓國人才知道這位紅軍高級將領的存在,隨着中韓兩國關於相關歷史資料的調查和交流的日益頻繁,相信更多關於張世傑生平的信息將浮出水面。

張世傑犧牲之地:江西省南城縣硝石鎮

本文作者:迪爾,“這纔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這纔是戰爭”允許,任何媒體、自媒體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讀者歡迎轉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