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合併,相信提到這4個字的時候,很多農民不會覺得陌生,因爲幾年前,農民就做過一次選擇,那就是對農村合併持贊成的態度,盼着能早點有結果。近段時間,從4月到6月,我所在村子的農民又開始就農村合併的問題,展開了劇烈的討論,整整兩個月,也沒有最終的結果,不過讓人意外的是農民對農村合併的態度,和幾年前作比較的話,已經判若兩人,絕大多數農民這次態度都很堅決,不帶一點猶豫的勁頭兒,那就是不同意合併,更別提在村幹部拿的合併告知書上邊簽字了。

可能是村裏的村幹部覺得自己表述的不夠清楚,生怕有哪些東西解釋得不到位,引起了農民的誤解吧,索性就請教了縣裏其他已經進行農村合併的村子的經驗,直接把專家給請過來面對面地給農民講解農村合併的趨勢、未來,以及以後的生活狀況,不過效果並沒達到預期。以我們村爲例,專家來了不下三四趟,每次農民都能提出來新的問題。等到了最後一趟的時候,農民索性聽都不去聽了,好像這事兒和自己沒有什麼關聯,完全就是一副“漠不關心”的態度。

“收到的通知是今年8月份,必須開始啓動合併,農民正式開始搬離村子,可這馬上都到7月了,村子還是這種情況,肯定不成呀,到時候真不知道該咋辦!”,村幹部爲了這事兒也已經是愁得睡不着覺了,最後索性使用了最笨的辦法,按照村裏的姓氏宗族爲單位,給一個姓的專門開會,單獨講解,還告訴他們大家本來血緣關係就近一點,如果是現在簽字的話,以後住小區了,還能優先考慮讓他們住得近一點,生活上也方便照顧,這算是村幹部能想到最後的辦法了,不過結果還是那樣。據村幹部說,兩個月了,簽字的不到20戶,也就是不足一成。農民爲什麼會有這種反應呢?我和很多農民都聊過,我感覺原因說出來真的讓人心疼。

第一、農民被動上樓,收入減少,生活上會更捉襟見肘

有人可能會說農民現在不是夢寐以求可以住高樓,你看那麼多的農民借錢貸款不還是要買房子,這話說得沒錯,但卻忽視了一個事實當前提,那就是農民買房是基於主動,也就是說老家有房有地,而現在農民住高樓是基於被動,是不管你願不願意,都要把你的宅基地拿走,然後讓你住樓。我們不能只看到農民住樓這個共同的結果,但是忽視掉了是主動還是被動住上樓這個事實吧?

再者說,農民主動住樓,一定是這些年發展得還可以,能負擔得起住樓所帶來的生活成本增加這一問題,不會影響其原本的生活,但如果是被動住樓呢?我想結果就未必了,對農村那些收入本來就不高的人來說,再把土地的收入(雖然微博,但對窮一點的農民真的很重要)給拿掉,那他們生活勢必會受到影響,像是村子裏那些不能勞作的老人,他們可能水電費都交不起,生活怎麼維持正常呢?

第二、先拆後建,過渡期無家可歸

說的是合併後住得更加舒坦了,但這就像是天方夜譚,短期來說,農民根本看不到任何實質性的東西,比如說未來的房子在哪?是六七層的小樓還是十一二層的高樓?怎麼分配?現在的宅基地到底賠多少錢?這些問題都是稀裏糊塗的,而且更扎心的是農村沒有過渡期的生活費(或者很少),其實就算是有,也沒什麼高興的,因爲農民原本住的自建房屋,肯定是不夠賠的,所以現在拿了過渡期的生活費,建好後還是要好多倍的“吐”出來。說到底,基本上可以理解爲過渡期的話,農民處於無家可歸的狀態,一般長達2到3年。

第三、花幾十萬建房子,換成小區,質量不如自家的,還要倒貼錢才能住

農民賺到錢之後,很多人都把老家的宅基地給建上了新房子,現在農村以小兩層居多,很多農民本身在外打工就是建築工,給人家蓋了半輩子的房子,到了自己,花費了多少心思那不用說,而且用料的時候,一般都用的好料,前前後後建下來,再加上裝修,也得花個二三十萬。現在隨着合併,房子不能住了,要換成小區的房,這一點已經很難接受了,關鍵是自己建的房賠償還很低,樓房也才七八百一平,兩層樓可能還不夠人家給的大戶型,要倒貼錢才能入住,換了誰,心裏會舒服呢?

當然,我說的只是一些問題,農民的心比較細,還有很多人擔心農具的存放,糧食的晾曬和生活負擔的問題。我覺得農民不簽字其實很正常,畢竟農民手裏寶貴的,也就家裏的那點地了,現在要把他們從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趕走,不慎重纔不正常。最後,我希望農村合併的方式能更靈活,能兼顧到更多農民的生活和感受,不能像幾年前的禁養一樣,一下子把農民搞得徹底斷了養殖的念想。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留言,分享,評論,讓更多的農民都能看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