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不一样的李清照:是婉约词宗,亦是胸怀天下的女中丈夫

文:夕又(读史专栏作者)

说到李清照,很多人都知道她是古代最出名的才女,又有一段令人羡慕的爱情。“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就是后人纳兰容若,借她的故事抒发自己的失意。

才女,和令人称羡的爱情,是李清照的标签,却不是她的全部,她婉约、清丽的词韵背后,还藏着许多更深沉的家国情怀。

01、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公元1084年,山东济南的一个小镇里,“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李格非,终于在39岁的年纪,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

李家是齐鲁一带极负盛名的书香世族,李妻王氏亦是状元之后,且诗书满腹。

父母辈的书香传承,齐鲁大地的文化底蕴,如同济南城的泉水一样,滋润着李家这个新生命,父亲李格非为其取名为——清照。

有宋一朝,都是重文轻武,李格非不仅是苏门才子,盛年时更是因为《洛阳名园记》而名噪一时。所以,虽然为官清廉,但李清照姐弟的衣食无忧还是可以保证的。

李清照虽然是女孩子,父母却从不束缚她的天性,她在家可以读书、填词、赏花、饮酒,外出可以游山玩水、烹茶行乐。

彼时,来往李家的大多都是文人骚客。当时的晁补之、张耒、秦观、陈师道等人都与李格非交好。在文化气息浓厚的环境中浸润的李清照,十六岁时填下了自己的第一首《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豆蔻少女在外面划船游玩,喝多了酒,忘了时间,走错了路,放在现在,也会被父母批评吧。

可开明的李格非看到女儿的词作,不仅不说教女儿的做法不妥,还拿去和文友们分享。

而在他这些文友之中,也没有当时对女人的世俗偏见,其中,晁补之更是对李清照尤为欣赏,后半生也一直和李清照亦师亦友。

有了父辈的欣赏和鼓励,李清照对诗词的兴趣越发浓厚,一发而不可收拾。

从此开始了与书香相伴的一生,酸的、甜的、苦的,激昂的、婉约的、悲愤的,李清照沉醉其中,写生活,也写对家国兴亡的忧叹。

02、夏商有鉴当深戒

宋哲宗元符三年,张耒曾做《读中兴颂碑》,表达对前朝中兴功臣的崇敬,抒发对改朝换代、百年兴废的感慨,当时黄庭坚等人皆有和诗。

接触了父亲文化沙龙的李清照,看到张耒的文章后也不甘人后,和诗两首,有“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西蜀万里尚能反,南内一闭何时开”之句,被人认为其寓意、格调比张的原诗还要高。

后人评价“诗中斥责明皇误国,招致离乱,抒发诗人怨烦,忧心如焚,托古讽今,寄意深远”。这话里面的“古”自然是《中兴颂碑》记述的安史之乱,这个“今”就是北宋后期混乱的朝堂。

北宋后期,辽、金在北边虎视眈眈,宋朝堂内部却忙着勾心斗角,高太后和哲宗不睦,变法派和保守派也相互倾轧。

在朝为官的李格非和张耒等人,对于这些虽有不满,却只能唏嘘感叹,发发牢骚,年仅十七岁的李清照却激扬文字,展现出了不一样的胸襟。她痛斥那些相互算计的奸人,希望当权者能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亲贤臣、远小人。

对于政治,李清照也许并没有什么兴趣,但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却是刻在骨子里的,也许是家学渊源的传承,也许是父辈文友的影响,她的一生都在为家国命运呐喊。

03、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十八岁,李清照嫁于山东同乡赵明诚为妻。

赵明诚当时尚在太学读书,本身没有什么远大的政治抱负,却醉心于文化艺术,执着于收藏书帖碑文。

婚后的李清照成了丈夫的助手和知音,在她的影响下,丈夫的收藏涉猎面也越来越广,除了碑文拓片之外,有价值的文化典籍、名人纸扎字画等都成了他们的收藏对象。

靖康之后,北宋灭亡。紧接着赵明诚的母亲去世,他奔丧南下。

因山东战乱不断,李清照也带着家人南下,临行,整理行囊家底,扔掉了部分书籍和重复、不太重要的字画之后,尽管一再精简,还不得不带了十五车的书,而尚留在青州老家的,竟然还有十间屋子的藏品。

这个不可思议的数目,都是赵、李两人婚后亲手一点点积累的。

两人一起收藏、整理、勘校、签题收来的碑文、古籍,将它们整理成册,分门别类的放在一起,插上云签,做好题跋。

为了收藏,两人“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却“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历史上的才女很多,伉俪情深的夫妻也很多,但出身高贵却因艺术而安于寒素的女子却很少。

世人都知道赵明诚对后世最大的贡献,是他编纂的《金石录》,但这《金石录》又有李清照一半的功劳,先不说这书本来就是两人共同完成的,仅后面的保存,李清照就可以居功一半。

金兵南下,赵明诚在赴任途中病死。从此,李清照的后半生都在漂泊流离中度过,求助过赵家的表亲,投奔过赵明诚的妹夫,依靠过自己的弟弟,再嫁过,离婚过,还经历了牢狱之灾。

在这期间她们的收藏也损失殆尽,但无论怎样艰难,她都尽最大力量保护残存的文物,因为她知道,战乱不仅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灾难,更会给文化带来浩劫,而文化的传承才是一个民族屹立不倒的根基。

凝结了夫妻两人心血的《金石录》,她也一直保存的很好,并在晚年重新拿出来整理、作序,方便了后人出版。而她的《金石录后序》,也成为被人传诵千年的佳作。

同时,她保存的《哲宗皇帝实录》,也成了在战火中留存的唯一一本。她甚至差点因此惹上官司,却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立场。

李清照本是凡人,她同所有的小女子一样,看见鲜艳的花儿,就撒娇一定要夫君说说自己和花儿谁美,她思念丈夫也会“人比黄花瘦”;她又有着凡人没有的襟怀和志趣,如果不是北宋灭亡,如果不是战火烧毁了她的收藏,她对中国文化史的贡献,必定也是古今女子第一人。

凭借她和丈夫共同整理的那几十间屋子的文化瑰宝,她就能超过历史上大多数的须眉男子,足以彪炳史册,照亮华夏文明的千年长廊。

04、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宋徽宗是个天才的艺术家,却不是当皇帝的料,吃喝玩乐的本领样样精通,治国安邦的道理却一点不懂。

金人入侵,徽钦二帝做了俘虏,包括赵明诚在内的大多数官员都仓皇逃跑,李清照却在悲愤中写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她希望大宋军民能不畏强敌、誓死一搏,她希望朝堂中心的皇帝和大臣们能战斗到最后,就算死,也要流进最后一滴血站着死。

想来,那时那刻,她一定深恨自己不是男儿吧,恨不能上阵杀敌,只能被裹挟在仓皇的人流中黯然南下。

金人在夺取大量大宋的土地后,建立了伪齐国,立刘豫为帝。李清照知道后写诗讽刺:

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

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虽然南宋让她失望,但那个傀儡齐国,更是象征着耻辱的毒瘤。

此刻的李清照父母去世、丈夫新亡,又无子嗣,还带着许多随时被人觊觎的宝贵文物,她一个人在乱世中已无依无靠、步履维艰。

但丧夫、丧家的痛,都比不上亡国的痛,她一边整理身边残存的文物打算捐给国家,一边痛斥伪齐政权,又不忘歌颂宁死不与司马氏合作的嵇康,希望能激起南宋人的斗志,收复失地,夺回被金人占领的江山。

05、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三年后,枢密院副长官韩肖胄,以给事中胡松年为副手出使金国,李清照写了著名的《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二首)》为两人送别。

诗中,除了象征性的称颂皇帝之外,就是赞扬韩肖胄的行为,鼓励他两人齐心协力,保持民族气节,不要轻易割地赔款,最后还以自己家为例,述说北宋的辉煌和南宋偏安一隅的飘零,结束语更是豪迈雄壮、慷慨凛然,后人赞其“胸襟抱负,远胜须眉”。

…… ……

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

当时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成雨。

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

欲将血汗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然而,韩、胡二人此时是去议和的,南宋朝廷根本没有收复失地的意愿,此后秦桧为相,更没几个人敢说要打仗的事。

李清照虽远离庙堂,却时刻怀着一颗要夺回故土的心。皇帝不敢打,李清照就借游戏抒发自己的情怀。

她在《打马赋》里写“平生不负,遂成剑阁之师;别墅未输,已破淮淝之贼。今日岂无元子,明时不乏安石。又何必陶长沙博局之投,正当师袁彦道布帽之掷也。”

说只要有不负天下的雄心,就能战无不胜,自古都不缺少恒温、谢安一样的人才,有袁耽一样有脱帽一掷的志气。

又说“佛狸定见卯年死,贵贱纷纷尚流徙,满眼骅骝杂騄駬,时危安得真致此?”侵略者一定不会长久,天下多的是宝马良驹,何至于时局艰险,百姓流徙。

结尾处不忘呼吁“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谁能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花木兰、廉颇一样的有志将士,愿你们能早日收复淮河以北的土地!

一个漂泊无依的孀妇,处在江湖之远,却一直保持着收复家园的凌云壮志,难怪连后人也感慨“庙堂只有和戎策,惭愧深闺打马图”。

可惜南宋的朝廷和北宋一样,除了享乐腐败,就是勾心斗角,已经把杭州当作了汴梁,满眼的舞台歌榭,不见半点军事主张。

收复失地,只是李清照的美好想象。

一个无缘上阵杀敌的弱女子,在婉约的词里“绿肥红瘦”“别恨难穷”,在家亡人散的流离中,“天涯海角,萧萧两鬓生华”,最后,只能终老杭州。

不过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那收拾山河的心也未曾改变,因为南方的“点滴霖霪”实在是“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