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不一樣的李清照:是婉約詞宗,亦是胸懷天下的女中丈夫

文:夕又(讀史專欄作者)

說到李清照,很多人都知道她是古代最出名的才女,又有一段令人羨慕的愛情。“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就是後人納蘭容若,借她的故事抒發自己的失意。

才女,和令人稱羨的愛情,是李清照的標籤,卻不是她的全部,她婉約、清麗的詞韻背後,還藏着許多更深沉的家國情懷。

01、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公元1084年,山東濟南的一個小鎮裏,“後蘇門四學士”之一的李格非,終於在39歲的年紀,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孩子。

李家是齊魯一帶極負盛名的書香世族,李妻王氏亦是狀元之後,且詩書滿腹。

父母輩的書香傳承,齊魯大地的文化底蘊,如同濟南城的泉水一樣,滋潤着李家這個新生命,父親李格非爲其取名爲——清照。

有宋一朝,都是重文輕武,李格非不僅是蘇門才子,盛年時更是因爲《洛陽名園記》而名噪一時。所以,雖然爲官清廉,但李清照姐弟的衣食無憂還是可以保證的。

李清照雖然是女孩子,父母卻從不束縛她的天性,她在家可以讀書、填詞、賞花、飲酒,外出可以遊山玩水、烹茶行樂。

彼時,來往李家的大多都是文人騷客。當時的晁補之、張耒、秦觀、陳師道等人都與李格非交好。在文化氣息濃厚的環境中浸潤的李清照,十六歲時填下了自己的第一首《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豆蔻少女在外面划船遊玩,喝多了酒,忘了時間,走錯了路,放在現在,也會被父母批評吧。

可開明的李格非看到女兒的詞作,不僅不說教女兒的做法不妥,還拿去和文友們分享。

而在他這些文友之中,也沒有當時對女人的世俗偏見,其中,晁補之更是對李清照尤爲欣賞,後半生也一直和李清照亦師亦友。

有了父輩的欣賞和鼓勵,李清照對詩詞的興趣越發濃厚,一發而不可收拾。

從此開始了與書香相伴的一生,酸的、甜的、苦的,激昂的、婉約的、悲憤的,李清照沉醉其中,寫生活,也寫對家國興亡的憂嘆。

02、夏商有鑑當深戒

宋哲宗元符三年,張耒曾做《讀中興頌碑》,表達對前朝中興功臣的崇敬,抒發對改朝換代、百年興廢的感慨,當時黃庭堅等人皆有和詩。

接觸了父親文化沙龍的李清照,看到張耒的文章後也不甘人後,和詩兩首,有“夏商有鑑當深戒,簡策汗青今具在”,“西蜀萬里尚能反,南內一閉何時開”之句,被人認爲其寓意、格調比張的原詩還要高。

後人評價“詩中斥責明皇誤國,招致離亂,抒發詩人怨煩,憂心如焚,託古諷今,寄意深遠”。這話裏面的“古”自然是《中興頌碑》記述的安史之亂,這個“今”就是北宋後期混亂的朝堂。

北宋後期,遼、金在北邊虎視眈眈,宋朝堂內部卻忙着勾心鬥角,高太后和哲宗不睦,變法派和保守派也相互傾軋。

在朝爲官的李格非和張耒等人,對於這些雖有不滿,卻只能唏噓感嘆,發發牢騷,年僅十七歲的李清照卻激揚文字,展現出了不一樣的胸襟。她痛斥那些相互算計的奸人,希望當權者能總結歷史經驗教訓,親賢臣、遠小人。

對於政治,李清照也許並沒有什麼興趣,但以天下爲己任的使命感,卻是刻在骨子裏的,也許是家學淵源的傳承,也許是父輩文友的影響,她的一生都在爲家國命運吶喊。

03、雖處憂患困窮,而志不屈

十八歲,李清照嫁於山東同鄉趙明誠爲妻。

趙明誠當時尚在太學讀書,本身沒有什麼遠大的政治抱負,卻醉心於文化藝術,執着於收藏書帖碑文。

婚後的李清照成了丈夫的助手和知音,在她的影響下,丈夫的收藏涉獵面也越來越廣,除了碑文拓片之外,有價值的文化典籍、名人紙紮字畫等都成了他們的收藏對象。

靖康之後,北宋滅亡。緊接着趙明誠的母親去世,他奔喪南下。

因山東戰亂不斷,李清照也帶着家人南下,臨行,整理行囊家底,扔掉了部分書籍和重複、不太重要的字畫之後,儘管一再精簡,還不得不帶了十五車的書,而尚留在青州老家的,竟然還有十間屋子的藏品。

這個不可思議的數目,都是趙、李兩人婚後親手一點點積累的。

兩人一起收藏、整理、勘校、籤題收來的碑文、古籍,將它們整理成冊,分門別類的放在一起,插上雲籤,做好題跋。

爲了收藏,兩人“食去重肉,衣去重採,首無明珠翡翠之飾,室無塗金刺繡之具”,卻“雖處憂患困窮,而志不屈”“樂在聲色狗馬之上”。

歷史上的才女很多,伉儷情深的夫妻也很多,但出身高貴卻因藝術而安於寒素的女子卻很少。

世人都知道趙明誠對後世最大的貢獻,是他編纂的《金石錄》,但這《金石錄》又有李清照一半的功勞,先不說這書本來就是兩人共同完成的,僅後面的保存,李清照就可以居功一半。

金兵南下,趙明誠在赴任途中病死。從此,李清照的後半生都在漂泊流離中度過,求助過趙家的表親,投奔過趙明誠的妹夫,依靠過自己的弟弟,再嫁過,離婚過,還經歷了牢獄之災。

在這期間她們的收藏也損失殆盡,但無論怎樣艱難,她都盡最大力量保護殘存的文物,因爲她知道,戰亂不僅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災難,更會給文化帶來浩劫,而文化的傳承纔是一個民族屹立不倒的根基。

凝結了夫妻兩人心血的《金石錄》,她也一直保存的很好,並在晚年重新拿出來整理、作序,方便了後人出版。而她的《金石錄後序》,也成爲被人傳誦千年的佳作。

同時,她保存的《哲宗皇帝實錄》,也成了在戰火中留存的唯一一本。她甚至差點因此惹上官司,卻沒有放棄過自己的立場。

李清照本是凡人,她同所有的小女子一樣,看見鮮豔的花兒,就撒嬌一定要夫君說說自己和花兒誰美,她思念丈夫也會“人比黃花瘦”;她又有着凡人沒有的襟懷和志趣,如果不是北宋滅亡,如果不是戰火燒燬了她的收藏,她對中國文化史的貢獻,必定也是古今女子第一人。

憑藉她和丈夫共同整理的那幾十間屋子的文化瑰寶,她就能超過歷史上大多數的鬚眉男子,足以彪炳史冊,照亮華夏文明的千年長廊。

04、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宋徽宗是個天才的藝術家,卻不是當皇帝的料,喫喝玩樂的本領樣樣精通,治國安邦的道理卻一點不懂。

金人入侵,徽欽二帝做了俘虜,包括趙明誠在內的大多數官員都倉皇逃跑,李清照卻在悲憤中寫下:

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她希望大宋軍民能不畏強敵、誓死一搏,她希望朝堂中心的皇帝和大臣們能戰鬥到最後,就算死,也要流進最後一滴血站着死。

想來,那時那刻,她一定深恨自己不是男兒吧,恨不能上陣殺敵,只能被裹挾在倉皇的人流中黯然南下。

金人在奪取大量大宋的土地後,建立了僞齊國,立劉豫爲帝。李清照知道後寫詩諷刺:

兩漢本繼紹,新室如贅疣。

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雖然南宋讓她失望,但那個傀儡齊國,更是象徵着恥辱的毒瘤。

此刻的李清照父母去世、丈夫新亡,又無子嗣,還帶着許多隨時被人覬覦的寶貴文物,她一個人在亂世中已無依無靠、步履維艱。

但喪夫、喪家的痛,都比不上亡國的痛,她一邊整理身邊殘存的文物打算捐給國家,一邊痛斥僞齊政權,又不忘歌頌寧死不與司馬氏合作的嵇康,希望能激起南宋人的鬥志,收復失地,奪回被金人佔領的江山。

05、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

三年後,樞密院副長官韓肖胄,以給事中胡松年爲副手出使金國,李清照寫了著名的《上樞密韓公工部尚書胡公(二首)》爲兩人送別。

詩中,除了象徵性的稱頌皇帝之外,就是讚揚韓肖胄的行爲,鼓勵他兩人齊心協力,保持民族氣節,不要輕易割地賠款,最後還以自己家爲例,述說北宋的輝煌和南宋偏安一隅的飄零,結束語更是豪邁雄壯、慷慨凜然,後人贊其“胸襟抱負,遠勝鬚眉”。

…… ……

嫠家父祖生齊魯,位下名高人比數。

當時稷下縱談時,猶記人揮汗成雨。

子孫南渡今幾年,飄零遂與流人伍。

欲將血汗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

然而,韓、胡二人此時是去議和的,南宋朝廷根本沒有收復失地的意願,此後秦檜爲相,更沒幾個人敢說要打仗的事。

李清照雖遠離廟堂,卻時刻懷着一顆要奪回故土的心。皇帝不敢打,李清照就借遊戲抒發自己的情懷。

她在《打馬賦》裏寫“平生不負,遂成劍閣之師;別墅未輸,已破淮淝之賊。今日豈無元子,明時不乏安石。又何必陶長沙博局之投,正當師袁彥道布帽之擲也。”

說只要有不負天下的雄心,就能戰無不勝,自古都不缺少恆溫、謝安一樣的人才,有袁耽一樣有脫帽一擲的志氣。

又說“佛狸定見卯年死,貴賤紛紛尚流徙,滿眼驊騮雜騄駬,時危安得真致此?”侵略者一定不會長久,天下多的是寶馬良駒,何至於時局艱險,百姓流徙。

結尾處不忘呼籲“木蘭橫戈好女子,老矣誰能志千里,但願相將過淮水。”花木蘭、廉頗一樣的有志將士,願你們能早日收復淮河以北的土地!

一個漂泊無依的孀婦,處在江湖之遠,卻一直保持着收復家園的凌雲壯志,難怪連後人也感慨“廟堂只有和戎策,慚愧深閨打馬圖”。

可惜南宋的朝廷和北宋一樣,除了享樂腐敗,就是勾心鬥角,已經把杭州當作了汴梁,滿眼的舞臺歌榭,不見半點軍事主張。

收復失地,只是李清照的美好想象。

一個無緣上陣殺敵的弱女子,在婉約的詞裏“綠肥紅瘦”“別恨難窮”,在家亡人散的流離中,“天涯海角,蕭蕭兩鬢生華”,最後,只能終老杭州。

不過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她那收拾山河的心也未曾改變,因爲南方的“點滴霖霪”實在是“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