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不是孤立和不作为

对于什么是和平以及怎样实现和平,基辛格对此有颇多的思考,当他还是一个学者时,他在自己的处女作《重建的世界》中讲述了均势平衡对和平的重要作用,按他的话来说就是“没有平衡,就没有和平;没有节制,就没有公正”。

不过在以后的回忆录中,基辛格承认自己的理念是有些幼稚的。平衡并不是那么容易保持的,人们往往认为执政时间越久经验越多的政治家能够巧妙地控制局势,但实际上政治家每天都被各种问题搞得焦头烂额,光是平衡紧急问题和重要问题的次序就已经倾尽全力,所以每当遇到影响国际局势的突发事件时,他们往往是极为被动的。于是久而久之无论是在政界还是学界,一种冲突宿命论油然而生,并且对整个国家的意志形成了重大影响。

当人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时,那种无力感会很容易导致失望和怨恨。基辛格认为这种情绪绑架了60年代末的美国,当时美国深陷于越战泥潭中,美国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失去了帮助南越反击侵略的道义性,不仅造成越南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也使得美国付出了3.1万阵亡的惨重代价。美国内部因此政局动荡,暗杀、城市暴乱、精神错乱式的抗议示威和颓废的青年文化横行。国际上欧洲和日本开始对美国产生严重的怀疑,他们认为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和美国对苏联的绥靖和浪费精力在东南亚是一种美苏合作的信号,一个新的“超级雅尔塔”协定将会决定两超灭多强的恐怖局面,因此整个西方阵营惶惶不可终日。

对于年轻人对政府的激烈批评以及他们要求美国不插手国际事务的孤立主义,基辛格心中是十分恼火的,因为在他看来这群小屁孩什么都不懂。他们不了解过去的历史,也不知道一个帝国的衰败是个多么可怕的灾难,如果美国当时真的就如同人们所要求的奉行完全的孤立主义,那么美国就真的会被国际所孤立。东方有一个暗流涌动的德国,西方有一个满心怨恨的日本,再加上被美国频频打断殖民帝国复兴计划的英法,就算没有苏联在对面美国也会死得很惨,这是毫无疑问的。

基辛格认为历史是永不停歇的,也从来没有过什么真正的和平时期,但从他的观察与分析来看,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仍然是有回转余地的。任何人以历史的必然性来做挡箭牌,就是一种精神上的不负责任,人们不应该忽视力量、希望和灵感等改变历史的重要因素,政治家不应该困于现状听天由命,而必须要进行斗争和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带领人民彻底改变命运。

所以基辛格认为想要和平,美国绝不能沉迷于孤立主义并且必须要有所作为,人们畏惧于核武器的威力而不敢去改变现状,这是极其愚蠢的。如此下去所谓的历史必然性必将重演,灾难性的战争终究会降临,美国在这之前必须要学会在这种能够互相毁灭的局面中寻找突破口,压制对手取得平衡以实现和平。

基辛格版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邓小平曾针对国际局势提出中国的国际战略,即“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这一套理论放在70年代的美国身上是正合适的,基辛格通过冷静的观察与分析明确了国际局势的动向,从而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和制定了大胆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得美国在与苏联的对抗中反败为胜。

基辛格分析了之前美国所犯下的战略错误,并且制定了相应的改革方案:

1、过分注重军事力量而忽略外交手段。美国总是在过高估计苏联的军事力量,为了避免进一步冲突而选择避让。但这给了苏联发展的宝贵时间,苏联很快在军事力量上追上了美国,而这个时候美国却反而要使用自己并不占优势的军事力量企图压倒对手。如果美国想要这么做,就应该在二战结束后立即利用核优势逼迫二战伤亡两千万人的苏联就范,从一开始就避免冷战的出现。

现在核均势已经诞生,那么美国就应该采用外交手段来调整策略,而不是滥用武力空耗自己的国力。美国建国之初的政治家们非常善于使用欧洲那样的均势外交手段,保护弱小的美国不被牵扯进欧洲强权的斗争中获得了近长达一个世纪的平稳发展期,美国必须重拾这种能力来韬光养晦实力,并给对手制造麻烦争取时间。

2、美国忽视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很重要的力量。当时广大的亚非拉国家摆脱殖民统治者纷纷独立,一个广大的第三世界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然而美国在第三世界当中远不如苏联受欢迎,即使是不结盟运动国家也倾向于共产主义,因为共产主义的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思想旗帜鲜明深受第三国家的支持。尽管美国也提倡反殖民主义,但是其参与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以及与西方殖民国家站在一起的做法遭到了广泛的怀疑和批评。

此时的美国已经深刻地认识到意识形态对于国际关系的重要性,于是为了摆脱自己的孤立局势,美国必须将他的那一套“民主自由价值”推行到第三世界当中去。这一点美国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这几个东欧国家身上看到了希望,苏联允许这几个国家举行自由选举,结果共产党都遭到了惨痛的失败,因此基辛格认定这种现象是可以利用的,而后来所发生的种种“颜色革命”也印证了基辛格和其他美国战略家的想法。

3、美国滥用武力而放弃了自己的经济优势。美国一直在经济上保持着对苏联的绝对优势,这是美国最有用的武器,而美国却缺乏战略思想没有将其武器化。基辛格认为通过经济全球化,让美国经济主导世界进而遏制苏联是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于是他开始了著名的“穿梭外交”,通过经济利益游说各国合纵连横。

这其中最为关键的经济“战役”就是第一次石油危机,当时美国与苏联争夺中东的主导权,谁能拿下中东便能问鼎世界的霸权。原因无他,就是因为世界各国都需要通过工业化来实现国家崛起,而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没有中东的石油想要实现复兴无异于痴人说梦,这就是中东地区如此炙手可热的主要原因。

广大的中东和北非地区人民是倾向于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反帝反封建的世俗化似乎不可阻挡,这让长期与英国殖民者同流合污的阿拉伯封建统治者寝食难安。1969年尼克松和基辛格刚刚掌权不久就出访了科威特,当时基辛格满以为科威特酋长会因为巴以问题而向尼克松表示抗议,然而令基辛格惊讶的是科威特只关心英国撤出中东后美国对中东局势的态度如何,如果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国会不会出手。

此时基辛格搞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中东这群阿拉伯国家的封建统治者们只关心自己的统治利益,他们十分担心像伊拉克和埃及这种苏维埃共和国将来剥夺了他们的权力,与之相比什么宗教、什么民族大义统统都是浮云。

于是美国勾结以色列、沙特和伊朗策划了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傻乎乎地跟着沙特一起减产石油造成了世界石油危机,结果自己在世界石油市场的份额被削减了。沙特和伊朗王室配合西方石油七姐妹大赚了一笔,他们还获得了进入美国华尔街金融圈的权力,这样石油美元体系就建立了起来,实质上就是美国与沙特、以色列的三角同盟。

石油美元体系的建立让欧洲和日本遭到沉重打击,他们刚想趁着美国越战虚弱摆脱控制,结果脖子上又被栓上了链子,能源和金融这两道锁再也无法扯断。阿拉伯地区最亲近苏联的伊拉克、叙利亚、埃及和巴勒斯坦遭到以色列的痛击基本上丧失了再次发动大规模战争的能力,加上埃及随后的叛变行为,苏联在中东的战略基础已经被动摇。

整个第三世界因为短期内的石油暴涨而导致外汇账户破产,他们不得不接受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援助”,当美元和“民主自由”源源不断地进入这些第三世界国家时,他们就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再无法保持自己的独立意志,逐渐沦为西方的新殖民地。

而可笑的是苏联完全被石油危机的假象所蒙骗了,苏联以为这下美国的西方阵营要崩盘了,自己还能借助石油价格上涨狠赚一笔。结果钱是没赚到,整个世界的局势已经开始转向不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了,在中东被遏制住之后,苏联只能选择亲自下场从阿富汗向南实现出海口的突破,结果就是陷入基辛格精心编制的大网之中直至惨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