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勒万河谷人员伤亡事件已经过去近两周时间,此次事件的来龙去脉随着中印分别披露的信息不断增加而逐渐清晰。事实证明印军违反6月6日双方军长会谈达成的“脱离接触”共识,无端越线对我边防人员施以暴力是此次事件的主要原因。事件发生后,为避免中印军队发生更大规模的军事摩擦和冲突,两国外交和军事部门举行了直接沟通。解放军将领与印军驻列城第14军军长在6月22日举行了长达11个小时的马拉松式会谈。

从中印两国外交部的反应来看,此次会谈有共识但分歧仍然比较明显。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23日的记者会上表示,“此次会晤的举行表明中印双方希望通过对话磋商妥善处理分歧,管控事态,缓和局势。会晤期间,双方在第一次军长级会晤共识的基础上,就当前边境管控中的突出问题,坦率深入地交换了意见,同意采取必要措施推动事态降温。双方还同意将保持对话,共同致力于促进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

在外交辞令里,“交换意见”比“进行沟通”更进一步,前者意味着会谈当事者除了向对方传递己方立场外还听取了对方的意见,而后者与自说自话基本无异。从中方表态不难看出,中印两国围绕边境问题以及当前发生的多个地点对峙事件存在明显分歧,虽然此次会谈未能达成行动共识,但双方有意保持边境地区和平状态,为下次会谈敞开大门。

而印度外交部(MEA)6月25日的表态就不太委婉,MEA在一份冗长声明中表示,“中印边境实控线附近的紧张局势不可能无限期拖延,印度希望中方真诚遵循‘脱离接触’谅解,并确保边界地区迅速恢复和平与安宁。否则,紧张局势继续只会破坏双边关系的发展氛围。”直白而言就是,印度“警告”中方如果不继续执行脱离接触谅解,将会对双边关系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所谓负面影响,用印度外交部发言人Anurag Srivastava的原话说就是,“印度可能在两国关系的其他领域采取颠覆性措施。”(it might be prepared to upend other aspects of the relationship)

在6月22日会谈里,印军提出了七项要求,包括:中方从班公湖北岸撤军;中方从加勒万河谷撤军,并在重要战略地区恢复原状;中方减少有争议边界一侧的“纵深地区”部署,恢复基阿姆温泉地区原状,中方停止在争议地区的的军事集结;中方恢复4月初之前的部署;印军不再遵守两国军队在对峙时不使用热兵器、锋利冷兵器的有关协定,并授权印军前线指挥官在中印边界上与中方打交道的“完全自由”。

这七项单方面要求乍一看还以为是19世纪的不平等条约。似乎为了表明此番要求有底气,印军在中印边境西段地区摆出了空前强硬的姿态。

6月23日,印度陆军参谋长纳拉万上将(MM Naravane)抵达列城与第14军军长辛格中将和其他陆军高级官员一起审查了拉达克地区的总体安全局势,随后纳拉万视察了边境前沿地区印军哨所。在为期两天的视察中,这位印度陆军最高指挥官不仅发推盛赞边防人员士气高昂,还向那些在近期对峙事件里“英勇奋战”的士兵颁发奖章。此外,纳拉万还视察了列城的一所军医院,那里躺着18名因“加勒万河谷冲突”而重伤的士兵。

在视察期间,纳拉万要求印度陆军进一步加强对中印边境实控线附近65个重要地点的巡逻以填补“所有空白”,同时审查了北到道拉伯格玉尔(DBO)南至楚马的整个中印边境西段地区作战部队的战备情况。过去一周内,印度陆军向中印边境增派了数千名士兵吗,印度空军还向位于列城和斯利那加的前线基地派遣了相当数量的苏-30、“美洲豹”、幻影-2000战斗机以及新近到货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

加勒万河谷事件后印军向拉克达地区大量增兵

6月21日,印度政府授予印军前线指挥官“充分自由”,旨在对中印边境实控线上发生的任何不幸事件采取“适当”回应。而稍早之前,印度陆军已向拉达克增派了三个师兵力,每个师拥有一万到一万两千余人,以及大量坦克和火炮。印藏警察部队(IBTP)也向前线增加了部署。

或许是前线地区部署的庞大兵力给予的信息,让印度方面谈判人员产生了当方面对华“施加号令”的错觉。为了回应印度方面的自信,解放军近期在西藏举行了多场高海拔实战演练,这些演练涵盖了“精确打击、快打快撤、战地防空”等拔点作战的多个要素。此外,美国Maxar太空技术公司发布的卫星图显示,在6月15日以来,中国向达普桑盆地(Depsang Plains)增派了兵力,且这些部队的部署地点距离实控线“稍微前移”。达普桑盆地位于阿克赛钦西北部,三面环山呈喇叭状分布,整个盆地地形平坦适合陆上作战体系快速突击。不巧的是,与达普桑盆地接壤的是印控克什米尔东北部,也是拉达克为数不多的平坦地形区,堪称印军之软肋。

此外,卫星图还显示加勒万河在与什约克河交汇之前的拐角处出现了部分人工设施,包括掩体、临时住所等。由于加勒万河从南向北而后自东向西流入什约克河,因此该阵地恰好位于90°拐角处的中国领土一侧,对于观察印度方向的军事活动有着重要作用。

解放军在达普桑盆地兵力前移以及加勒万河新设阵地,让印度方面认识到即使两方正在进行“脱离接触”谈判,但中方有必要针对印军的增兵之举进行必要防范。况且,印军承认这两处兵力部署位于中国领土之上,且不违背两军脱离接触之共识。原因在于,尽管中印两军指挥官在6月22日谈论了停止在对峙地区增派兵力和装备,停止新设哨所、掩体和帐篷的可能性,但双方围绕边境实控线的分歧巨大,这意味着完全脱离接触需要几个月时间。在此期间,两军已经部署的部队继续待命暂时不会转移。因而,面对印军大幅增兵,在加勒万河谷损兵折将后继续示强的举动,中方通过实际行动亮明了维护主权安全,在达成有效共识之前不会退让的决心。

解放军在达普桑盆地和加勒万河拐角处进行必要军事部署

6月25日,印度陆军前中校HS Panag PVSM撰文称,中印近期围绕实控线的博弈实质上是通过对边境附近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要地的掌控来获得主动权。双方在实控线附近的军事摩擦充其量只是战术性的,但反映了中国和印度在战略上日趋竞争的事实。中国的战略目标清单包括四项内容:维持LAC沿线基础设施现状,杜绝印度对阿克赛钦和219国道的任何威胁;促成印巴之间的和平协议,保护中巴经济走廊;说服印度加入“一带一路”倡议;防止印度倒向美国,在印度洋和南海破坏中国战略利益。

简而言之,中国希望印度无论是在地区还是在全球范围内发挥合作伙伴角色,而非竞争对手角色。如果上述目标能够实现,那么中国愿意将LAC沿线态势恢复至2020年4月之前。

而印度的主要战略目标有五个,分别是:在区域和全球范围内,保持其主权领土完整和战略独立性,成长为与中国平起平坐的国家;将LAC恢复至今年4月的态势;保留在实控线附近进行其认为适当的边界基础设施建设的自由;保持对巴控克什米尔地区以及阿克赛钦等地区的主权诉求;继续敌视中巴经济走廊。

印度希望通过有限军事冲突击败中国进而实现其全部战略目标。但是,综合国力的差异,特别是经济和军事领域的差距,让印度战略梦想距离实现遥不可及。

这位印军上校称,他对莫迪政府授予前线指挥官充分的行动自由表示震惊,原因在于印度武装部队的行动依据是内阁安全委员会(CCS)和国家安全委员会(NSC)制定的政治目标和正式决策,而非短时效的夸夸其谈的方针。莫迪政府向前沿增兵的示强举动与他承认的“中国没有侵占印度领土”背道而驰。

在易评君看来,6.15事件后,莫迪遭遇来自印度国内的巨大政治压力,这些压力除了来自破坏中国造商品的底层激愤民众外,还有在野党的趁机拆台。印度前总理辛格撰文抨击莫迪在危机应对上过于软弱。从印度国内视角,我们就能理解莫迪的一系列看似矛盾的反应,所谓“中国没有占领一寸印度领土,没有摧毁一处印军哨所”除了正本清源,更多是向印度民众传递“没有吃亏”的信息。向前线增兵,授予前方部队“行动自由”权则是摆出一副对华强硬的姿态。虽然这幅姿态更多是对印度民众有个交代,但莫迪政府应当掌握好分寸。印度怎么安抚民众是其内部事务,我们不便置喙,但任何时候都不应以损害中国领土主权和重大安全利益为代价。

从深层次因素来看,中印关于边界问题的争议未来将长时间存在,如何管控或者将双方围绕边界问题的竞争保持在可控范围之内是两国需要认真思考的议题。直白来说,如果印度选择在边境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或者增加军事部署,那么中方有权做同样的事情。我们不反对光明正大地竞争,反对的是印度一边修路一边要求中国不得有任何应对,反对的是印度无视中方主权动辄越线“张牙舞爪”。既然印度政府承认中方没有越线,那么能否对印军越线且无端施暴的行为予以正视呢?实力不济,又不讲理,这种碰瓷心态迟早会被“教做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