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勒萬河谷人員傷亡事件已經過去近兩週時間,此次事件的來龍去脈隨着中印分別披露的信息不斷增加而逐漸清晰。事實證明印軍違反6月6日雙方軍長會談達成的“脫離接觸”共識,無端越線對我邊防人員施以暴力是此次事件的主要原因。事件發生後,爲避免中印軍隊發生更大規模的軍事摩擦和衝突,兩國外交和軍事部門舉行了直接溝通。解放軍將領與印軍駐列城第14軍軍長在6月22日舉行了長達11個小時的馬拉松式會談。

從中印兩國外交部的反應來看,此次會談有共識但分歧仍然比較明顯。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在23日的記者會上表示,“此次會晤的舉行表明中印雙方希望通過對話磋商妥善處理分歧,管控事態,緩和局勢。會晤期間,雙方在第一次軍長級會晤共識的基礎上,就當前邊境管控中的突出問題,坦率深入地交換了意見,同意採取必要措施推動事態降溫。雙方還同意將保持對話,共同致力於促進邊境地區的和平與安寧。”

在外交辭令裏,“交換意見”比“進行溝通”更進一步,前者意味着會談當事者除了向對方傳遞己方立場外還聽取了對方的意見,而後者與自說自話基本無異。從中方表態不難看出,中印兩國圍繞邊境問題以及當前發生的多個地點對峙事件存在明顯分歧,雖然此次會談未能達成行動共識,但雙方有意保持邊境地區和平狀態,爲下次會談敞開大門。

而印度外交部(MEA)6月25日的表態就不太委婉,MEA在一份冗長聲明中表示,“中印邊境實控線附近的緊張局勢不可能無限期拖延,印度希望中方真誠遵循‘脫離接觸’諒解,並確保邊界地區迅速恢復和平與安寧。否則,緊張局勢繼續只會破壞雙邊關係的發展氛圍。”直白而言就是,印度“警告”中方如果不繼續執行脫離接觸諒解,將會對雙邊關係發展產生負面影響。所謂負面影響,用印度外交部發言人Anurag Srivastava的原話說就是,“印度可能在兩國關係的其他領域採取顛覆性措施。”(it might be prepared to upend other aspects of the relationship)

在6月22日會談裏,印軍提出了七項要求,包括:中方從班公湖北岸撤軍;中方從加勒萬河谷撤軍,並在重要戰略地區恢復原狀;中方減少有爭議邊界一側的“縱深地區”部署,恢復基阿姆溫泉地區原狀,中方停止在爭議地區的的軍事集結;中方恢復4月初之前的部署;印軍不再遵守兩國軍隊在對峙時不使用熱兵器、鋒利冷兵器的有關協定,並授權印軍前線指揮官在中印邊界上與中方打交道的“完全自由”。

這七項單方面要求乍一看還以爲是19世紀的不平等條約。似乎爲了表明此番要求有底氣,印軍在中印邊境西段地區擺出了空前強硬的姿態。

6月23日,印度陸軍參謀長納拉萬上將(MM Naravane)抵達列城與第14軍軍長辛格中將和其他陸軍高級官員一起審查了拉達克地區的總體安全局勢,隨後納拉萬視察了邊境前沿地區印軍哨所。在爲期兩天的視察中,這位印度陸軍最高指揮官不僅發推盛讚邊防人員士氣高昂,還向那些在近期對峙事件裏“英勇奮戰”的士兵頒發獎章。此外,納拉萬還視察了列城的一所軍醫院,那裏躺着18名因“加勒萬河谷衝突”而重傷的士兵。

在視察期間,納拉萬要求印度陸軍進一步加強對中印邊境實控線附近65個重要地點的巡邏以填補“所有空白”,同時審查了北到道拉伯格玉爾(DBO)南至楚馬的整個中印邊境西段地區作戰部隊的戰備情況。過去一週內,印度陸軍向中印邊境增派了數千名士兵嗎,印度空軍還向位於列城和斯利那加的前線基地派遣了相當數量的蘇-30、“美洲豹”、幻影-2000戰鬥機以及新近到貨的阿帕奇武裝直升機。

加勒萬河谷事件後印軍向拉克達地區大量增兵

6月21日,印度政府授予印軍前線指揮官“充分自由”,旨在對中印邊境實控線上發生的任何不幸事件採取“適當”回應。而稍早之前,印度陸軍已向拉達克增派了三個師兵力,每個師擁有一萬到一萬兩千餘人,以及大量坦克和火炮。印藏警察部隊(IBTP)也向前線增加了部署。

或許是前線地區部署的龐大兵力給予的信息,讓印度方面談判人員產生了當方面對華“施加號令”的錯覺。爲了回應印度方面的自信,解放軍近期在西藏舉行了多場高海拔實戰演練,這些演練涵蓋了“精確打擊、快打快撤、戰地防空”等拔點作戰的多個要素。此外,美國Maxar太空技術公司發佈的衛星圖顯示,在6月15日以來,中國向達普桑盆地(Depsang Plains)增派了兵力,且這些部隊的部署地點距離實控線“稍微前移”。達普桑盆地位於阿克賽欽西北部,三面環山呈喇叭狀分佈,整個盆地地形平坦適合陸上作戰體系快速突擊。不巧的是,與達普桑盆地接壤的是印控克什米爾東北部,也是拉達克爲數不多的平坦地形區,堪稱印軍之軟肋。

此外,衛星圖還顯示加勒萬河在與什約克河交匯之前的拐角處出現了部分人工設施,包括掩體、臨時住所等。由於加勒萬河從南向北而後自東向西流入什約克河,因此該陣地恰好位於90°拐角處的中國領土一側,對於觀察印度方向的軍事活動有着重要作用。

解放軍在達普桑盆地兵力前移以及加勒萬河新設陣地,讓印度方面認識到即使兩方正在進行“脫離接觸”談判,但中方有必要針對印軍的增兵之舉進行必要防範。況且,印軍承認這兩處兵力部署位於中國領土之上,且不違背兩軍脫離接觸之共識。原因在於,儘管中印兩軍指揮官在6月22日談論了停止在對峙地區增派兵力和裝備,停止新設哨所、掩體和帳篷的可能性,但雙方圍繞邊境實控線的分歧巨大,這意味着完全脫離接觸需要幾個月時間。在此期間,兩軍已經部署的部隊繼續待命暫時不會轉移。因而,面對印軍大幅增兵,在加勒萬河谷損兵折將後繼續示強的舉動,中方通過實際行動亮明瞭維護主權安全,在達成有效共識之前不會退讓的決心。

解放軍在達普桑盆地和加勒萬河拐角處進行必要軍事部署

6月25日,印度陸軍前中校HS Panag PVSM撰文稱,中印近期圍繞實控線的博弈實質上是通過對邊境附近具有戰略意義的關鍵要地的掌控來獲得主動權。雙方在實控線附近的軍事摩擦充其量只是戰術性的,但反映了中國和印度在戰略上日趨競爭的事實。中國的戰略目標清單包括四項內容:維持LAC沿線基礎設施現狀,杜絕印度對阿克賽欽和219國道的任何威脅;促成印巴之間的和平協議,保護中巴經濟走廊;說服印度加入“一帶一路”倡議;防止印度倒向美國,在印度洋和南海破壞中國戰略利益。

簡而言之,中國希望印度無論是在地區還是在全球範圍內發揮合作伙伴角色,而非競爭對手角色。如果上述目標能夠實現,那麼中國願意將LAC沿線態勢恢復至2020年4月之前。

而印度的主要戰略目標有五個,分別是:在區域和全球範圍內,保持其主權領土完整和戰略獨立性,成長爲與中國平起平坐的國家;將LAC恢復至今年4月的態勢;保留在實控線附近進行其認爲適當的邊界基礎設施建設的自由;保持對巴控克什米爾地區以及阿克賽欽等地區的主權訴求;繼續敵視中巴經濟走廊。

印度希望通過有限軍事衝突擊敗中國進而實現其全部戰略目標。但是,綜合國力的差異,特別是經濟和軍事領域的差距,讓印度戰略夢想距離實現遙不可及。

這位印軍上校稱,他對莫迪政府授予前線指揮官充分的行動自由表示震驚,原因在於印度武裝部隊的行動依據是內閣安全委員會(CCS)和國家安全委員會(NSC)制定的政治目標和正式決策,而非短時效的誇誇其談的方針。莫迪政府向前沿增兵的示強舉動與他承認的“中國沒有侵佔印度領土”背道而馳。

在易評君看來,6.15事件後,莫迪遭遇來自印度國內的巨大政治壓力,這些壓力除了來自破壞中國造商品的底層激憤民衆外,還有在野黨的趁機拆臺。印度前總理辛格撰文抨擊莫迪在危機應對上過於軟弱。從印度國內視角,我們就能理解莫迪的一系列看似矛盾的反應,所謂“中國沒有佔領一寸印度領土,沒有摧毀一處印軍哨所”除了正本清源,更多是向印度民衆傳遞“沒有喫虧”的信息。向前線增兵,授予前方部隊“行動自由”權則是擺出一副對華強硬的姿態。雖然這幅姿態更多是對印度民衆有個交代,但莫迪政府應當掌握好分寸。印度怎麼安撫民衆是其內部事務,我們不便置喙,但任何時候都不應以損害中國領土主權和重大安全利益爲代價。

從深層次因素來看,中印關於邊界問題的爭議未來將長時間存在,如何管控或者將雙方圍繞邊界問題的競爭保持在可控範圍之內是兩國需要認真思考的議題。直白來說,如果印度選擇在邊境地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或者增加軍事部署,那麼中方有權做同樣的事情。我們不反對光明正大地競爭,反對的是印度一邊修路一邊要求中國不得有任何應對,反對的是印度無視中方主權動輒越線“張牙舞爪”。既然印度政府承認中方沒有越線,那麼能否對印軍越線且無端施暴的行爲予以正視呢?實力不濟,又不講理,這種碰瓷心態遲早會被“教做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