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夏商周三代的国土疆域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西周建立后,认为河南洛阳为天下之中,所谓“八方之广,周洛为中”。

在中华文明肇始时期,“天下之中”和“河洛”的地域称呼专指河洛一带,这里因夏商周三代奠基,河洛文化的繁盛而成为中原地区的心脏地带。先秦时期已有雒邑(今洛阳)为天下中心的说法。

中原北、西、南三面有太行、伏牛、熊耳、外方、桐柏、大别诸山环抱,中部和东部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被誉为中华民族摇篮的黄河自西向东穿境而过。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的主流以及长江水系的支流丹江也流经此地。中原自古为咽喉要地,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

所以,中原,狭义上是指以河南地区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范围为今河南省及其毗邻地区,包括山西东南部、河北南部、山东中北部、山东西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等大片区域。

广义上说,长江以北,长城以南地区都是中原。当与外族对应时,华夏文化地区全都是中原。与之对应的有江南,江东,巴蜀等地域称呼。

中原,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被视为天下中心。中原地区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逐渐向外蔓延,扩大了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汉族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民族以别于四夷而称中华。

《尚书》中曾经总结商、周时期选择都城的原则就是:必须选择在国土的中央,所以周公兴建洛邑,将国都定于此地。

至此,周人自称中夏,而视四面八方民族为蛮夷戎狄。

此时的中原,就是周人眼中的“中国”:它以洛邑为原点,向四周辐射,包括了河南中北部,山西南部,陕西东部,河北南部,和山东西南部。

这种视角的形成,影响了此后的中国历朝历代,比如三国时期,蜀汉僻处四川,这里并不属于传统上的中原地区范围。

所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率三千,北定中原”。这里的“中原”,显然不是说诸葛亮北伐的目标就是河南,而是包括长安、洛阳在内的东汉统治区域,即以河洛地区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与淮河上游以北。

诸葛亮的说法也继续影响着后来的中国人,比如陆游在他的千古名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所说的“中原”,也是指的位于北方,沦陷于金朝的大片国土。

当然,历史上,“中原”的定义有着动态的变化,有的时候并不专指河南省,比如说1644年满清入主中原,显然指的不是满清入主河南,确切的意思是满清控制了整个华夏大地。

到了今天,中国的范围已经扩展到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此时的中原已经不能等同于中国。

然而,尽管历史上的中原含义不断变化,但是今天中国全部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当中,除了河南,有哪一个省敢自称“中原”呢?

显然只有河南!

这里有中国八大古都中的四个,这里有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出生及生活轨迹,这里有大部分的先秦文物……

所以,河南自称“中原”顺理成章,理所应当。

最中原:大河之南,古老中原。关注我们,了解家乡,了解河南,从这里开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