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湖北、山西等多個省份陸續發佈了2020年風電、光伏發電項目的建設方案和申報要求,明確鼓勵新能源電站配置儲能,並提出優先支持配置儲能的新能源發電項目。

然而,在新能源發電進入衝刺平價上網的關鍵期,配置儲能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新能源企業的資金投入,這一矛盾該如何解決?

(文丨本報實習記者 董梓童)

電源側儲能裝機或將爆發

近日,湖北省能源局發佈了《關於開展2020年評價風電和評價光伏發電項目競爭配置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確提出,優先支持風儲一體化。對擬接入同一變電站或同一消納臺區的多個風電和光伏發電項目,優先選取風儲、風光互補項目。風儲項目配備的儲能容量不得低於風電項目配置容量的10%,且必須與風電項目同時建成投產,以滿足儲能要求。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經有超10個省市區相關部門或電網公司發佈了同類通知或文件。新能源電站配置儲能正在成爲地方推行可再生能源項目的標配。

在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看來,“光伏+儲能”正逐漸成爲優先進入市場的先決條件。2019年以來,我國已有多省份提出可再生能源項目可主動配置合理的儲能容量。“鼓勵”“優先”等字眼頻繁出現在各地的政策文件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光伏配置儲能的發展態勢。

記者發現,在地方電網公司發佈的意見函中,還特別提出了儲能配置的裝機規模要求。比如,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表示,根據申報項目承諾,在分析省內新能源消納能力的基礎上,結合省內新能源項目建設實際進展和電網調整情況,建議儲能配置規模按項目規模20%考慮,儲能時間2小時,可以與項目本體同步分期建設。

在此背景下,行業內預計,今年我國電化學儲能裝機規模將迎來新一輪增長。“僅今年上半年,針對新能源電站配置儲能的項目,國內招標規模就已經超過200MWh。其中,以安徽、青海、三峽地區的風電項目,以及山東省的光伏項目爲主。”東方日升儲能事業部副總經理秦宇峯告訴記者,預計今年我國電化學儲能儲能全年裝機量將突破1GWh。

集中式光伏將成儲能主要應用場景

近年來,我國儲能產業發展速度較快。截至2019年底,我國電化學儲能項目的累計裝機規模達1.71吉瓦,同比增長59.4%。產業重點應用場景也不斷變換,從最早的用戶側切換至2018年的電網側,再到如今的電源側。

秦宇峯認爲,這是可再生能源和儲能產業結合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未來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儲能將會成爲一個新能源發電配置的必需品。‘新能源電站+儲能’的發展趨勢將不斷加速,儲能作爲配置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佔比將越來越大。”

在研究機構看來,集中式可再生能源電站或將成爲國內儲能配置項目的風口

根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簡稱“CNESA”)的不完全統計,截至2019年底,我國已投運的光伏儲能項目(含熔融鹽儲熱項目)的累計裝機規模爲800.1MW,已投運的與集中式光伏電站配套建設的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爲625.1MW,佔全部光儲項目總規模的78.1%。

集邦諮詢旗下新能源研究中心Energy Trend認爲,從國內近期的項目動態來看,在集中式光伏發電、風電基地佈局大容量儲能已成爲各地優化新能源消納的重要手段,集中式可再生能源電站配置儲能或將成爲儲能重要的應用場景。

對於光伏發電、風電兩種目前發展較爲成熟的新能源產業,業內更看好光伏發電配置儲能的效果

SOLARZOOM新能源智庫稱,與風電相比,光伏發電可預測性較好,且具有一定規律性,儲能每天有效循環次數不足1次,電池週轉率較低。而風電受自然資源影響更大,日間波動明顯,其配套儲能的電池利用率更低。

成本增加經濟性待考

在政策支持下,部分省份已經行動。據Energy Trend統計,今年,在內蒙古光伏發電競價項目中,天合光能、華能、國家電投等企業共計超過400MW的光伏項目都將配置儲能。

雖配置儲能提升了項目的競爭優勢,但投資主體轉爲新能源發電企業後,市場開始擔憂新增投入對企業開發項目的現實影響

在業內人士看來,目前,我國儲能產業尚處於發展初期,成本仍較高。同時,光伏發電、風電進入競價、平價時代,補貼的退坡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業的盈利壓力。配置儲能後可能將進一步壓縮企業的盈利空間

“確實在成本上會有一定的壓力。針對不同應用場景來說,項目成本回收週期也會有不同程度的延長。”秦宇峯告訴記者,“總體來說,儲能佔總成本比例並不高,僅在5%左右。同時,隨着光伏組件價格每年以15%—20%的速度下降,企業可以消化投資中增加的儲能成本。”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認爲,從目前的市場情況來看,“可再生能源發電+儲能”最大的瓶頸在於項目沒有穩定且普遍適用的盈利模式,導致其經濟性不強。光伏發電項目配置儲能系統無法發揮企業主動性,尚需相應的配套政策支持,以提高項目的經濟性。

CNESA也在研究中表示,如果有實質性的鼓勵政策,或較爲成熟的輔助服務市場,可再生能源項目配置儲能才能迎來健康且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成本、盈利相關爭論不斷,看似難以協調,但在企業看來,儲能產業發展前路光明。“隨着儲能成本的下降,以後會趨於平穩。”秦宇峯說。

End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責編 | 李慧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