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窮人養活了富人,還是富人養活了窮人,這個問題一直飽受爭議。

某些程度上,富人是資本家的代表,但資本家與工人說到底就是一種合作關係而已。

根本不能用誰養活誰來形容。

兩者在社會上的分工不同,獲得的收入也就不同。工人承擔的是體力上面的勞動,資本家主要靠的是腦力勞動,在分配財富方面,工人拿到手的錢很少,大部分財富都被資本家拿走了。

隨着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質的發展,但爲什麼這麼多年過去了,社會上還是有這麼多窮人?

首先,物價上漲。上世紀末,國家就在大力度扶貧了,那個年代,如果一個人月工資幾百,都是很有錢的了。現在在二線城市一個月5000都不值得一提。

其實這和過去沒什麼差別,因爲收入水平的提升,貧困線也在不斷調整變化。早在2000年的時候貧困線已經達到625元,之後逐年上漲,2019年的貧困標準是3747元,2020年直接上調到4000元/年。

雖然表面上來看金額增長了不少,但其實真正標準並沒有發生太大改變。

按理說,窮人的數量應該越來越少,可爲什麼窮人數量越來越多,老百姓的錢都去哪了呢?

分不同情況來看的話,比如一些靠種地爲生的農民,城市中處於失業狀態的,每個月的收入可能都是靠兼職得來的,他們也成爲了6億人羣中的一分子也不足爲奇。

我們應該明白,任何時候低收入羣體都不會“消失”。

其次,房貸成了每個月支出的大頭。根據數據顯示,中國貸款買房的家庭大約在2億戶左右,按照1戶3口人來計算的話,已經達到6億人了,快要接近總人口的一半了。

背後的數字也造成了很多家庭雖然有房有車,不過卻沒有太高的消費力。爲了買房這些家庭已經將口袋裏的錢“掏空”了,甚至還要揹負未來好幾十年的房貸,每個月除去房貸和生活開銷外,根本就沒有多餘的資金去揮霍了。

有企業家就曾說過,中國真正有消費力的僅2億人,按照14億人口來算,有12億人都是沒有消費能力的。

這也是爲什麼窮人不降反增的原因之一了,中國人講究“家”,很多家庭把一輩子的積蓄或者未來積蓄的一大部分,都用在了房地產上,逐漸把他們掏空。

除了房子,其實他們也沒什麼別的財富來源。對於很多家庭來說,房子是剛需,即使房子漲價,他們也不會隨意賣掉變現。

耶魯大學金融教授陳志武說過,“爲什麼中國人勤勞卻不富有?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金融知識和方法,更不會金融投資和理財”。

窮人缺少理財觀念,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曾在網絡上分享過一段親身經歷。某天,吳曉波在北京打車,和出租車司機校小張一路攀談。

小張開了多年出租,收入不高也不低,至今零存款,月月用光,連他自己都調侃自己“我就一屌絲。”

細問原因,吳曉波不禁心生感慨,總結了很多人之所以碌碌無爲、賺不到錢的原因:只有職務性收入,沒有財產性收入。

雖說理財很重要,但是會理財的人卻不多。

某權威機構發佈了一份金融素養調查分析報告,結果顯示,在我國投資理財的人中,有將近65%的人理財投資水平不足以參與投資。

前幾天,經緯中國張穎在一次分享中提到,自己的事業不如正軌後,他的財富是呈幾何型增長的,而大多數窮人每個月得到的只是死工資而已。

隨着社會的發展,中國人的收入情況也會從金字塔型向橄欖型轉變,但關於窮人富人的討論永遠不會停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