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上午,2020年溫州市中考拉開帷幕,共有8.73萬名考生參加。今年中考的命題思路是什麼?各科目又有哪些特點和創新?體現出怎樣的教育風向?對此,命題組有關專家對首日開考的語文、科學試卷進行評析。

拓寬領域·倡導探究·注重策略·搭建支架

——2020年溫州市中考《語文》試卷評析

2020年溫州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語文試卷全面落實語文課程標準和統編教材理念,充分體現溫州市初中語文新常規精神。本卷保持溫州語文卷一貫本色,注重情境創設,培養高階思維;突顯學法策略指導,指向元認知;搭建學習支架,堅持學生立場。全卷考查語文學科的關鍵能力與核心素養,追求教學評的一致,努力滲透方向性引領。

一、注重跨學科能力,拓寬語文學習領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本卷以“科學與藝術”爲主題組材,以語文的方式讓科學與藝術在試卷中“相逢”。

“珠峯重測”是我國科考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國產“黑科技”全面擔綱其技術支持,體現科技自信,彰顯國家實力。夏目漱石是日本明治四十年代知識階層中最富有人氣的小說家,其代表作《我是貓》是統編教材推薦閱讀的名著。本卷“追蹤科考熱點”和“品味畫里人生”板塊,選擇“珠峯重測”相關材料和夏目漱石的經典散文《子規的畫》,既讓學生真切感受到祖國日漸強大的科技實力和科考路上不懈探索的精神,也讓學生跟隨作家在品畫過程中,感受樸拙的人性美和真誠可貴的情感。“探究古典意象”板塊通過一組古詩文材料引導學生探究“雨打芭蕉”這一古典意象的內涵,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持久魅力。試卷中還涉及漢字形、義的考查,通過欣賞漢字的甲骨文和篆文字形,感受悠久豐厚的漢字文化魅力和藝術氣質。小作文以“青藏高原的形成”爲內容,藉助語文實踐活動,打通語文學科和科學學科的界限,直指跨學科能力與素養的考查。

科學求真,藝術求美,古典文化源遠流長。本卷博採古今,兼及中外,視野開闊,立意高遠,突顯“立德樹人”理念,考查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二、創設任務情境,倡導探究式學習

真實且富有意義的語文實踐活動情境是學生學科素養形成、發展和表現的載體。根據學生所熟悉的學習生活情境設題是本卷的一大亮點。“重溫線上學習”板塊以每位同學親歷的釘釘羣“線上學習”爲情境,通過“學習任務單”“線上演講”“釘釘留言”等真實而具體的學習情境,考查學生對漢字、古詩文積累等基礎內容與名著閱讀的學習效果。

與此同時,本卷努力創設學習探索情境。如“探究古典意象”板塊,在情境中,通過一組邏輯清晰、難度適中的探究任務,實現對“雨打芭蕉”這一古典意象的文化認識。引領學生對古詩文學習從理解走向探究,更好地感悟傳統文化的精髓。

作文突顯“交際語境下的寫作”,題目提供三類不同的寫作情境供考生選擇,引導學生根據不同的寫作語境選擇合適的文本類型、寫作材料並關注語體特點,從而實現真實、個性化的表達和交流。

三、重視閱讀方法,指向元認知策略

本卷設題,緊扣語文課程標準和統編教材的理念,重視學習策略與方法的引領,並指向“元認知”。

文學作品《子規的畫》題目緊扣文體特徵和文本特質,按照“品畫”到“品味畫里人生”思路進行設置。第6題通過關鍵詞品讀的方法,引導學生感受文中“我”對朋友心理情感的前後變化,突顯回憶性散文特質。第7題將文本與必讀名著《傅雷家書》進行合理關聯,通過合乎情理的情境任務與富有思辨邏輯的話題,引導學生學會聯繫融通,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非文學作品從時間曲線的運用、質疑提問、關注重複詞語等角度設題,整個過程引導學生運用方法策略進行閱讀。第9題通過“一組問題”引導學生髮現“提問”對於解讀文本的意義,設題明確指向元認知,引導學生思考學習過程與所得結論之間的關係。古詩鑑賞設題從傳統考查結論的“是什麼”,轉向閱讀路徑的“如何”。這些題目引導學生運用並反思自己的閱讀方法策略和閱讀習慣,關注活動過程中學習品質的監控,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四、提供學習支架,探尋問題解決路徑

本卷設題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堅持學生立場,緊扣教材核心內容,提供必要的學習支架。

名著閱讀部分提供“《儒林外史》閱讀筆記”,以提要的形式梳理整本書的基本框架,爲學生答題提供支架。非文學閱讀的第10題用“詞雲圖”引導學生關注材料中的高頻詞,並理解高頻詞背後潛在的文本意義與編者意圖。課外文言文的實詞解釋題也提供了學生所熟悉的方法路徑,在重視學習積累的同時,更重視給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路徑和方法。

大作文以“筆記”爲話題,指向學生最爲真實的學習生活,引導學生通過寫作來整理和反思自己的學習方法。

【寫作提示】

①圍繞“筆記”這一話題,選擇一個任務。

②明確寫作對象和寫作目的;依據文本類型,你可藉助“參考角度”欄進行構思,也可另選角度。

③“任務一”也可以選擇文學創作。

題目從“分享”“勸說”“提供信息”等寫作目的設置有明確文體要求的任務進行寫作,創設支架,從選材、構思、立意等方面給出“參考角度”,供有需要的同學選用。同時,在支架中明確提醒考生關注寫作目的、讀者對象等,使寫作的任務意識更強,也更能指向學生的學習生活。考生可以跨任務、跨文體藉助所提供的“參考角度”,以讓其支架作用發揮得更充分更到位。

綜上所述,2020年溫州市中考語文試卷,在疫情背景下,堅守語文核心價值,最大限度地融進了教材中涉及的知識、策略、活動等內容,紮實考查統編教材背景下的語文核心素養,穩健推動語文教學的實踐探索與改革發展。

關注核心素養 凸顯科學本質

——2020年溫州市中考《科學》試卷評析

2020年溫州市學業水平考試《科學》試卷整體結構、題量、閱讀量等方面與往年保持基本相同,試題命制仍然秉持從科學核心知識、探究技能、科學思維與方法、科學應用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較爲系統地考查。今年的試題更加關注考查覈心概念、探究能力、高階思維、科學本質等方面,從基礎性、應用性、綜合性及創新性等維度加以考覈評價。總體難度上,試卷比去年稍簡單些。

一、基於真實情境考查覈心概念

本卷中試題將學科核心概念與現實世界中的日常生活、科技製作等有正面教育意義的情境相融合,增加了中國元素,考查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第1題結合日常新鮮果汁飲料考查pH值;第9題結合日常生活常見的“從窗內向外看”的情境考查參照物;第13題結合現家庭常見的智能鎖考查電路設計;第21題結合晚餐食譜中考查營養素和健康飲食等;第28題結合體育鍛鍊對人體健康的益處考查血液循環、呼吸系統及其現實意義。

二、依託探究實驗考查探究能力

本卷大部分探究題選取了課內實驗進行深入挖掘,試題情境源於教材而又不拘泥於教材;也有來源於真實生活的探究素材。試題從多角度考查學生不同的探究技能與能力,體現了科學探究的本質。如第24題對“頭髮密度”的探究既是真實科學探究的重現,也是對“健康生活”的學習與教育;第25題深化研究“動能大小的影響因素”、第26題在研究“電流與電壓關係”時發現新問題的進一步研究、第27題在進行鐵與硫酸銅溶液反應過程中對異常現象的再研究等,引導師生在教學過程注意科學本質,多從常見實驗中發現新問題,探索造成其背後的原因,從而考查學生觀察、數據分析、推理、解釋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

三、融合STEM理念考查高階思維

STEM教育體現了多學科的交叉融合,特別強調科學與數學等在工程設計思維中的應用與體現,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卷中多道試題是基於STEM理念進行選材和編制的,如第6題的電蚊拍、第13題的智能鎖、第22題車庫自動閘、第30題的斯特林發動機,第33題的空氣密度計等,體現多學科融合,同時考查“分析、評價和創造”等高階思維。

今年還突出STEM工程設計思維過程的展示與考查。以第33題的製作空氣密度計爲例,與往年直接呈現STEM產品去解釋與計算不同,今年把重點放在“空氣密度計”這一產品的研發過程,如圖就是基於學生日常學習一步一步構建而成的。

四、藉助科學史實考查科學本質

本卷部分試題基於科學史爲情境,應用“PISA”命題思想,考查學生綜合獲取信息以及科學地解釋現象、科學地解釋數據與證據等學科關鍵能力;並以“SOLO”評價理論,對不同思維層次的學生進行不同等級的評價。如第23題,結合科學史上著名的“燃素說”與“燃燒的氧化學說”進行邏輯演繹;第30題結合“斯特林發動機”是英國物理學家斯特林發明的“外燃機”,與學生學習的內燃機既有原理與設計上的相通之處,又有不同之妙。通過圖示形式展示“工作介質”在熱氣缸內吸熱膨脹,在冷氣缸中散熱液化,並被壓縮循環(如圖),從而解釋其持續旋轉的工作原理。

總之,今年科學卷以穩爲主,穩中求變,較好地發揮價值引領、服務學業水平考試、引導教學的核心功能,對提升科學核心素養、減輕學業負擔、凸顯“教學評一致性”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來源:溫州發佈

資料:市教育局、2020年溫州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命題組

編輯/版式:周斌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