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作者寫了一系列關於邊境衝突的文章。例如在邊境衝突中,對狼牙棒、工兵鏟的使用,官兵採用什麼陣型等等。今天,我們聊聊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在邊境衝突中,如何加強對基層官兵的防護。認真地說,基層官兵基本上都是二三十歲的青壯年,同時也是家裏的頂樑柱。保家衛國的同時,也應該注重對官兵們加強防護。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聊聊邊境衝突的問題。在世界各國中,大部分國家都存在海洋或者陸地爭端,例如日本與俄羅斯、英國和西班牙、土耳其和希臘等等。由於涉及陸地或者海洋的利益,雙方武裝人員發生碰撞和衝突,這是很常見的事情。在海洋爭端中,輕則驅逐對方的漁船,雙方船隻使用水槍、水炮進行對噴。重則,雙方甚至上演了“碰碰船”遊戲,這樣的例子一直屢見不鮮。

在陸地爭端中,情況與海洋爭端還不一樣。由於陸地都是相連接的,雙方軍隊可能會面對面地發生衝突。輕則出現推搡、辱罵,重則會出現相互扔石塊,甚至使用冷兵器進行搏鬥。例如使用木棍、鋼管、工兵鏟、匕首等,雙方進行大規模互毆等等。請注意,爲了防止事態進一步升級,雙方的上級肯定都要求不能開槍,因此只能使用各種冷兵器。軍隊之間的搏鬥,不是街頭混混打羣架。街頭混混一般不懂什麼相互配合,由於擔心被追究刑事責任,打架的時候,一般不至於傷害致死。畢竟如果傷害致死,81槓下砰砰砰。

軍隊之間的搏鬥,則完全不同。由於對方屬於對手,在近距離搏鬥的過程中,一般都會下狠手。雖然不能開槍,但用於近距離搏鬥的兵器很多。首先就是匕首,各國軍隊基本上都裝備了多功能匕首。此外,還有鋼管、木棍等等。被這些武器集中要害部位,也是可能重傷死亡的。與之相比,東亞某大國在冷兵器方面的裝備比較齊全,大體上裝備了狼牙棒、工兵鏟、鋼管、盾牌等裝備。尤其是狼牙棒,堪稱是衝鋒陷陣的標配,當年,金國的鐵浮屠裝備了大量的狼牙棒。但是,在裝備各種冷兵器的同時,也需要加強對基層官兵的防護。

畢竟,“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尤其是冷兵器搏鬥,刀劍無眼,雙方都有可能出現傷亡。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誰的防護裝備越好,誰的傷亡就越低。那麼,到底都需要什麼防護裝備呢?大體上有專用頭盔、防刺背心、護肘、護膝、護襠等等。專用頭盔並不是傳統的鋼盔,一般來說,傳統的鋼盔只能保護官兵的頭部,這是爲戰爭設計的,無法保護官兵的眼睛和臉部,對於官兵很重要。專用頭盔則配有專用的面罩,能夠保護官兵的眼睛和臉部。

此外,專用頭盔的減震效果會明顯好於傳統的鋼盔,盡最大可能保護官兵。至於防刺背心,功能與防彈背心類似,主要保護官兵們的心臟等各個主要器官。不過,防刺背心的重量,一般比防彈背心輕了很多,便於官兵們靈活展開各種搏鬥動作。護肘、護膝,在很大程度上保護了官兵的肘關節和膝關節,只要肘關節和膝關節不出問題,其他部位的骨折比較容易康復。至於護襠,雖然不雅,但是對於官兵們至關重要。

畢竟官兵們以年輕小夥子爲主,在混戰中,各個部位都有可能受傷。因此,需要加強對一線基層官兵的防護,裝備各種類型的防護工具,做到防患於未然。與之對應,南亞某大國已經爲一線官兵,緊急裝備了500套防暴裝備。我們順便聊聊當年的蘇聯,當年,蘇聯與鄰國發生了陸地爭端,雙方的軍隊經常爆發衝突。爲了防止事態升級,上級要求不能開槍。在這樣的情況下,蘇聯軍隊就地取材,製作了大量的木棍,同時使用槍托和匕首。對方的軍隊反應更快,專門組建了一個棒子營。

爲了取得優勢,集結了全軍的“各路武林高手”。其實,世界很多國家都是類似的套路。不到最後關頭,不會開槍,因爲一旦開槍,事態可能會進一步升級,雙方軍隊的各種火器都會投入戰鬥。對於基層官兵們來說,如果保證日常巡邏之外,可以抽調部分官兵,訓練各種格鬥技巧和冷兵器訓練,一上手就是殺招。很多人認爲,南亞某大國的官兵,佔有身高和體重的優勢,其實,並不是這樣。按照2019年統計的數據,南亞某大國成年男性的平均身高,只有167.7釐米。

與之對應,東亞某大國成年男性的平均身高,則是170.7釐米,比南亞某大國多了3釐米。尤其是華北、東北地區的成年男性,身材彪悍的情況比比皆是。南亞某大國最大的優勢,其實還是自己的人數優勢,畢竟自己部署了20多萬人。在邊境搏鬥中,儘可能地使用各種防護工具,能夠最大可能地保留戰鬥力,同時對官兵們的身體進行防護。各種影視劇中,傳說中的招式,在實戰中的效果,其實是大打折扣的。尤其是戰爭中,基本上都是置人於死地的殺招,根本不會給對手反擊的機會。

這些防護裝備,有點類似於防暴裝備,但是不完全相同。關於類型的問題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最後,作者想到了那首著名的《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