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在泗縣大路口鄉西李村張颯的鵪鶉養殖場裏,兩個大型排氣扇呼呼地轉着,6層飼養籠整齊地排成四排,蛋架上已經散落了很多鵪鶉蛋等待分揀。一籠籠鵪鶉在啄食、飲水,偶爾有幾隻漏網的鵪鶉在大棚中來回飛舞。張颯一邊拾取鵪鶉蛋一邊告訴筆者:“我這養殖場裏,每天都有近萬枚的鵪鶉蛋產出,剛封裝完畢,就會有人過來收購,基本上不愁銷路。”

今年34歲的張颯告訴筆者,2011年正在溫州打工的他,偶然聽到家中提起家鄉正在鼓勵優秀外出人員回鄉創業,這使他萌生了回鄉創業的決定,爲此他放棄了城裏的高薪工作,回到了家鄉。

“鵪鶉蛋營養價值高,市場銷路廣,而且蛋用鵪鶉成熟快、產蛋多、消耗飼料少,不用投入太多的設備和勞動力,所需場地也小,管理非常方便。”經過多方瞭解後,張颯選準了鵪鶉養殖這個產業。“城裏人愛喫鵪鶉蛋,也愛喫鵪鶉,養鵪鶉是很有前景的,國家提出脫貧攻堅目標,如果創業成功我還可以爲脫貧攻堅做點貢獻。”說起當時的決定,張颯笑了起來。

2012年,張颯拿出自己打工多年的積蓄蓋起了鵪鶉養殖場,正當他信心滿滿地開始大幹一場時,由於沒有養殖經驗,一場禽流感突然襲來,給他上了一場意義深遠的教育課。“當時沒什麼養殖經驗,就按照養蛋雞一樣養着,結果很多都死了,損失慘重,差點沒堅持下去。”說道當時的情景,張颯至今還歷歷在目。

有了這次事件後,他決定先學習技術,先後到各地進行考察,育苗、飼料配比、防疫等各環節,他都虛心向專業技術員請教。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和實踐,張颯的鵪鶉場再次熱鬧了起來。“最高峯的時候有20餘萬隻,因爲年初的疫情很多鵪鶉都已經賣出去了,我現在還有10來萬隻,等這次疫情結束了,我準備再擴大規模,建一個一萬平的大廠子,到時候還要招收不少員工呢。”張颯笑着告訴筆者。

爲了更好的養殖鵪鶉,張颯在村子裏聘請了兩名工人,都是本村的貧困戶。提到在養殖場裏幹活,貧困戶張玉精就高興的很:“我在這個地方打工一天干四、五個小時,一個月一千多塊錢的工資,離家近,不耽誤幹別的活兒,也不耽誤家裏的事,現在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了。”

近年來,大路口鄉充分利用政府平臺優勢,積極整合各項資源,出臺扶持鼓勵政策,配合縣委縣政府大力實施返鄉人才回鄉創業計劃,吸引外出經商務工人員發揮示範引領作用返鄉創業,爲家鄉建設添磚加瓦,帶動當地貧困戶穩就業促增收。(賀微微 劉朋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