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多以來,機構抱團成爲了市場最大的趨勢,大批的個股被衆多基金扎堆持有買入迭創新高,而相對於抱團股其他的個股表現則乏善可陳。那麼,今天就跟大家來解釋一下關於抱團類個股的幾個問題。

2019年下半年以來,市場抱團趨勢越來越明顯,如果從估值來看,抱團股還能漲嗎?

以外資大消費科技持股作爲國內核心資產的代表,其PB和PE估值均達到歷史98.9%、100%分位數水平,類似2015年5月、2018年1月、2019年4月、2020年1月。除了消費,醫藥和科技都處於歷史較高的估值水平,股價也都是迭創歷史新高。

但如此之高的估值,爲何越漲越兇?相反,低估值的銀行和地產,反而越跌越低呢?

根本原因在於當前的機構抱團非過去的機構抱團,並沒有嚴格意義上風格界限。並非所有人都僅僅將抱團方向限定在醫藥或者消費,而是每一個值得長期看好的賽道當中好的潛力企業都被重倉持有,而且長期持有。2017年以來,外資流入、機構配置,讓核心資產概念深入人心,進一步吸引居民加速配置。隨着A股美股化推進,核心資產長牛已在途中,中國核心資產在全世界範圍內都具備稀缺性,成爲QE時代下抵禦貶值最好的“非賣品”。

也就是說,在當前新的經濟環境下,房住不炒的大前提下,除了這些優質企業的股權,沒有什麼資產可以長期帶來財富增值。所以,就算貴在流動性的長期支撐下也看不到趨勢的拐點。所以,現階段的抱團股我們不要用過去傳統的估值眼光去看待,而應該站在時代的趨勢背景下去分析。

在我國的居民資產配置在房地產和股票市場比例依然失衡的情況下,核心資產的長期牛市是毋庸置疑的。

那抱團股就完全沒有風險?

如果以核心資產整體來說,雖然估值高但並沒有明顯的高估和泡沫化跡象,系統性風險現在看不到。但單就具體的個股來說,還是存在一些風險的,一些個股中途被剔除出核心資產的概率也有。所以,要不斷提高對個股篩選的標準,才能確保你選的個股不被剔除出抱團方向。

會不會有一些外部因素的衝擊讓抱團瓦解呢?像疫情,中美爭鬥等等這些,會不會有一些事件的突然發生打破抱團呢?

歷史上,外部衝擊對抱團的確有影響,最爲典型的就是2015年四季度,科技抱團解散,源於IPO、再融資、重組、減持全面收緊。

但要注意,導致抱團結束的並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事件是否對抱團行業的發展前景造成了重大影響。如果,沒有傷及根本,抱團會一直持續。但如果,被抱團的行業基本面出現了根本性破壞,那麼抱團就會快速瓦解。

因此,抱團個股基本面沒有發生根本性扭轉前估值高不是會下跌的主要原因,但如果基本面發生了變化,抱團就會快速消散。估值從高位向均值迴歸,將是大概率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