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喫糉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這首耳熟能詳的客家童謠形象地表述了客家人的端午習俗。在千百年的歷史進程中,端午節已逐漸成爲中華民族的文明記憶。爲此,縣融媒體中心推出特別策劃《我們的節日·端午》,與您一同關注節日裏的人和事。

鏡頭一:主播帶你品民俗

【主播王章華: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在我們客家地區,端午節有什麼習俗呢?爲此,我和我的小夥伴們今天來到了珊瑚鄉上珊瑚村,看看這裏的人們是怎麼過端午的!】

披着朝霞,吹着晨風,行進在鄉間小道上,上珊瑚村的村民們帶着我們走進當地的圓通山,從體驗採摘糉葉開始。

教我們採摘糉葉的村民叫胡冬金,她告訴我們,在上珊瑚村,一般都是以箬竹的葉子作爲製作糉子必不可少的材料。每年端午前,她都會約上村裏的好姐妹一起來到這裏採摘箬葉。在當地村民看來,這些都是來自大山的饋贈。

青翠欲滴的箬葉很是誘人,但其表面粗糙,周邊鋒利,稍不留心就會把手劃傷。但是,在胡阿姨的指導下,我們順利完成了採摘任務。

【你瞧,不一會兒呀,我跟阿姨就摘到了這麼多糉葉。現在,我們要用圓通山特有的山泉水來洗糉葉。這樣洗出來的糉葉,非常柔軟,蒸出來的糉子更加清香可口。】

隨後,在胡阿姨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位於上珊瑚村三胞樹公園旁邊的農家小院。等我們到達的時候,當地的“包糉能手”陳端英阿姨已經把糯米、糉繩都準備妥當,就等我們的糉葉了。

【這個包糉子是個技術活,說實話,我還沒包過,所以現在想請阿姨能不能教我,如何包糉子呢?】

農家小院,清風徐來,樹蔭小桌邊,折葉、放入糯米、加入紅棗、綁繩……手把手指導,我們終於學會了包糉子的技能。

【瞧瞧,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剛剛阿姨的指導,今天終於學會了包糉子,這就是我們的成果。接下來,我們就去煮糉子吧!】

經過1個小時左右的精心蒸煮,熱氣騰騰的糉子出鍋了。打開糉繩,撕開糉葉,便盡享軟糯香甜美味。這時候,和家人朋友一起分享美味,一同感受糉子傳遞的濃濃情意。

【今天我和我的小夥伴們通過一天的爬山涉水,去採摘糉葉,洗糉葉,淘米、包糉子、煮糉子,現在經過耐心的等待,一鍋香甜可口的糉子終於出鍋了,個包糉子的體驗過程中,讓我知道了製作一道美食的艱辛,還有勞動的快樂。借這個糉子,我也祝電視機前的觀衆朋友們端午安康、平平安安。】(縣融媒體中心記者:陳喜英 胡國玉 王章華)

鏡頭二:融融端午暖人心

連日來,禾康養老服務公司聯合縣民政局、中醫院、古田鎮、臨江鎮等單位,分別在臨江鎮、古田鎮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開展“棕情飄香,迎端午”愛心公益活動,爲老人們送去節日的關愛和祝福。活動現場中,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們已提前做好了泡糯米、洗糉葉等準備工作。不少參與包糉子比賽的市民和老人們拿起糉葉,摺疊、裝米、壓實,穿繩繫緊,動作行雲流水。不一會,一片片糉葉就變成了有棱有角的糉子。

除了包糉子,活動現場還開展了趣味小遊戲、健康體檢、免費理髮等活動,讓老人們感受端午的快樂氛圍。(縣融媒體中心記者:李新元 賴貴升)

鏡頭三:糉葉飄香敬老情

6月23日,團縣委和建設銀行上杭支行志願者到舊縣鎮敬老院開展“糉葉飄香·濃濃敬老情”活動。活動現場,志願者們爲老人理髮、泡腳、剪趾甲等,並獻上精彩的歌舞表演,讓老人們提前度過一個歡樂祥和的節日。

通過活動弘揚中華民族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傳遞服務社會、奉獻愛心的正能量,帶動更多的人蔘與到關愛老年人的志願服務中來。(縣融媒體中心記者:蘭明桂 實習記者:袁藝)

記者:編輯:蘭秀清 編審:賴麗瓊 監製:黃金林 總監製:張鋒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