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鄂南抗日鬥爭的歷史,鄂州在整個鄂南抗日鬥爭中處於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是開闢鄂南的橋頭堡,是堅持鄂南抗日鬥爭的活動中心、指揮中心和交通中心。

笙鄂南抗日根據地的橋頭堡

鄂州成爲開闢鄂南抗日根據地的橋頭堡,是由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決定的。

鄂州的優勢有四個方面:一是地處長江南岸,與鄂東抗日根據地隔江相望,成爲抗日武裝往返大江南北,跳躍迴旋的江南橋頭堡;二是鄂州湖泊衆多,地形複雜,便於打游擊;三是鄂州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取給方便;四是羣衆基礎好,抗日情緒高。笙鄂南抗日鬥爭的活動中心

戰鬥在鄂州地區的抗日武裝來自四面八方,使鄂州成爲鄂南抗日鬥爭的活動中心。

首先是鄂州本地的抗日武裝。如梁湖抗日遊擊大隊、縣手槍隊、樊湖挺進支隊、江防大隊、便衣隊、樊湖總隊、樊湖抗日遊擊隊、縣武工隊、葛華區游擊隊等等,這些本地的抗日武裝,在多方面發揮了突出作用。

第二是來自江北的抗日力量和武裝。1939年9月,黃岡中心縣委先後派員到葛店、華容等地宣傳抗日救國方針,建立基層組織。1939年10月,黃岡抗日遊擊大隊大隊長漆少川同志率100餘人暗渡長江,在鄂城德馬鄉徐家汊登岸,沿途進行抗日宣傳活動。1940年1月,黃岡中心縣委又派人過江,來到樊湖地區,將漢流“泉華山”抗日羣衆組織發展到鄂城。

第三是來自鄂大、大鄂、武鄂、武北、鹹武鄂、鄂南總隊、四軍分區等地方抗日武裝力量。

第四是新四軍五師和八路軍南下支隊。在整個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五師一直活躍在鄂南地區,鄂州則成爲新四軍五師的主要活動區域之一。笙鄂南抗日鬥爭的指揮中心

鄂州不僅是本地黨政軍首腦機關的所在地和指揮中心,也是鄂大、大鄂和鄂南黨、政、軍及鄂皖湘贛指揮部、新四軍五師十四旅、新四軍五師鄂南獨立第五團首腦機關和指揮機關的所在地。抗日戰爭後期,中共湘鄂贛邊區黨委、行署和軍區機關亦移至樊湖六十口。王震、王首道等領導同志曾先後在這裏指揮過抗日鬥爭。笙鄂南的水陸交通中心

1942年底,根據鄂豫邊區交通總局指示,鄂州首建了樊湖交通情報站。不久,樊湖交通情報站發展爲鄂南中心交通站,人員發展到30多人。

鄂州也是鄂南的水上交通中心。除池湖水上交通線外,還有葛店白滸鎮渡口、五丈港、泥湖港、華容趙家磯渡口等水上交通線,在運送我部隊和幹部往返大江南北的行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鄂州沿江水上交通站的同志們在敵人眼皮底下,一次次往返大江南北,迎送我黨政軍幹部和戰士數百趟,2萬多人次,都出色地完成了接送任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