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推送,说北京端午要下雨。

结果,昨天大雨如期而至。

雨后,有什么?

抬头,见彩虹。

低头,看蜗牛。

彩虹不常有。

蜗牛很常见。

于是,雨停之后,带着手机,寻寻觅觅,低头拍“牛”。

拍蜗牛,当然是要用微距。

一提微距,大家好像觉得就是:拍到了,就OK。

把微小的事物放得大大的,拍得清楚了,就是微距。

比如,这样:

猛一看,确实挺微距,主体清晰,虚化也好。

不过,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当在同样的角度,我却还可以拍出这样的照片时:

刀锐奶化。

效果是不是堪比单反相机的效果?

之前的那张照片,是不是就不香了?

两张照片的区别不可谓不大。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这个留在文章最后说。

如果你等不及,可以直接翻到最后。

因为接下来,我想先说说思路的问题。

也就是,我在拍蜗牛的时候,是怎么构图取景的。

1.选择在边缘拍照

蜗牛行动很慢,是微距摄影特别好的模特。

但是,也正因为它是合格的模特,所以,有太多的人去拍它,照片也过于千篇一律。

所以,与其追求拍得清楚,不如寻求拍出特殊。

我特意选择在一个石台的边缘拍摄蜗牛。

这样做有两点考虑。

第一,让它在边缘爬行,那么我的手机就可以放得很低,平视拍摄。这样拍摄的角度,照片更工整,背景虚化也会更好。

第二,在场景中,我发现了很多蚂蚁,所以希望拍摄蜗牛和蚂蚁的偶遇,那么,在石台的边缘,蜗牛和蚂蚁基本都会沿着边走直线,那么,它们相遇的可能性也会增高。

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真就让我等来了这样的一刻。

连续拍摄了几张,最后,选择了最满意的一张,取名为《斗“牛”》。

2.利用前景

想让照片立体,肯定是有虚化最好,但是,除了将蜗牛放在石台边缘之外,在其它的地方拍摄,多半都是侧俯拍,很难拍出满意的景深。

怎么办?利用前景!

我把蜗牛放在下层的叶子上,利用上层的叶子做前景:

就可以拍出前虚后实的画面了。

3.利用落差

叶子和叶子之间的,是有落差的。在你看来,十几厘米、几十厘米的落差,可能是微不足道的。

但是,在微距摄影里,这点距离就足够可以拍出“万丈悬崖”的效果。

等待蜗牛来到边缘,伸出头去——实际上,它们也经常这样做。

待这时,对焦蜗牛头部,按下快门,就可以得到一张非常刀锐奶化的照片了。

4.来点后期

这张照片,拍摄的思路和第一张照片很相似。

只不过把石台换成了叶子。

蜗牛爬行时,同样可以从侧面拍出非常柔和的背景。

但是,怎样才能让照片更梦幻呢?

当然是加上梦幻的光斑了。

使用印象APP,增加上光斑。

自不自然?漂不漂亮?

5.明暗对比

微距拍蜗牛,“牛头、牛眼”是合焦的对象。

所以,在照片中,它们也是需要着重刻画的部分。

怎样才能让它们突出呢?

当然是塑造反差。

蜗牛是淡黄色的,那么,选择深色的背景与其对比就最好不过了。

拍摄时,注意寻找角度,利用远景的阴影部分来衬托蜗牛的头部,照片更立体。

6.玩玩颜色

好像大家拍蜗牛,不是在地上,就是叶子上。

蜗牛每天背着房子那么累,已经够苦了,是时候来点浪漫了。

于是,我找到一朵花,将它放在花朵上。

那么,红色的花映衬着蜗牛,是不看起来,亮眼更多?

当然,用完蜗牛,别忘把人家放回地面。

7.虚化

说到最关键的问题了。

开篇的两张照片,为什么在景深、焦点上,有那么大的区别?

答案就是:器材。

两张照片,是用同一台手机拍的。

只不过,一张,是加了kase卡色的40-75mm大师级百微镜头,另一张,是直接用手机的微距模式。

这款镜头,相对于一般的微距镜头来说,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

就是拍摄距离更远,也就是说,你不用像一般的微距镜头那样,要贴在动植物上才可以完成拍摄。

而kase卡色40-75mm大师级百微镜头,可以在一定的距离外,就能准确合焦,并得到非常柔和的焦外,以及锐利的焦内。

苍蝇,一般是很灵敏的生物。

那么,我用这颗镜头,在不打扰它的情况下,就可以拍摄完成:

这颗kase卡色40-75mm大师级百微镜头适用于市面上所有的手机。

本次拍摄,我的手机是OPPO findX2 Pro,3镜头。

只需要把这颗百微镜头夹在主镜头上即可。

利用变焦,还可以在2X和1X之间切换,拍出不同背景范围的照片。

1X拍摄
2X拍摄

加与不加这款镜头,拍摄的微距照片,差距到底有多大?

这两张照片,我就不用多解释了,原图,均未后期。

亲测之后,可以负责任的说,kase卡色40-75mm大师级百微镜头绝对是我用过,画质最优秀,操作最简便,拍摄体验最好的微距镜头。嗯,没有之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