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端午,這個節日到底要怎麼過,自然成爲不少家庭的一道思考題。

衆所周知,端午節的名稱在中國所有傳統節日當中叫法最多,達20多個,如有龍舟節、重午節、端陽節、端五節、重五節、五月節等等,這就爲我們過好此節提供了選擇,把端午節過成龍舟節、糉子節、解糉節……這些聽起來都很不錯,不過,在疫情常態化防控背景下,端午節最該過成的還不是這些。在筆者看來,最該過成的是“衛生節”。

值得普及的是,農曆五月,氣溫驟升,瘟毒爲害,古人稱之爲“惡月”,視五月初五爲“惡日”。因此,這一天的傳統習俗,是預防疾病和保持健康。艾節、菖蒲節、天醫節、草藥節、浴蘭節,這些叫法就是最好佐證,它們也在提醒我們端午注意衛生。

事實上,端午節的驅毒避惡習俗,多與講衛生、防疾病有關,如插蒲草、艾葉,懸菖蒲,蘭湯沐浴,用草木灰水煮糉子,採藥鬥百草,藥酒外用避毒蟲等。從傳統防疫角度看,這些特殊的習俗活動有助於消瘟毒,除穢氣,改善個人衛生。所以,視端午節爲“衛生節”,把端午節過成“衛生節”,也是恰如其分的。

過成“衛生節”,當然不是插插蒲草、艾葉,噴噴雄黃水,沐沐草藥浴就行,關鍵還要看家人的意識裏有沒有裝着“衛生”,衛生習慣養成如何,外出遊玩時注意了個人衛生又是否注意公共衛生。應該說,疫情讓我們更加註重衛生習慣的養成,比如戴口罩、勤洗手、不聚焦,關鍵要注重保持,這樣衛生習慣才能真正形成。從現實情況來看,好多人的這些習慣充滿變數,完全看“疫情的臉”,疫情嚴重了,習慣就會保持好一點,疫情一旦好轉了,習慣立馬成爲不習慣。

有一點必須釐清,那就是爲什麼保持衛生習慣。

不假,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們認識到養成衛生習慣的重要性,但保持衛生習慣,不只是爲了應對疫情,更爲的是未來和長遠。因爲只有大家都保持衛生好習慣,儘可能不給病毒留有傳播機會,才能減少疫情的蔓延和傳播,纔有望實現天下無疫。更何況,保持良好衛生習慣,這是一個人應做之事,身上應該具備的起碼修養。過一個“衛生節”,首當其衝就要檢視衛生習慣的保持,跳出“習慣專門爲疫情而生”的誤區。

把端午節過成“衛生節”,雖然沒有標準姿勢,但絕不意味着沒有正確姿勢。分餐制,使用公勺公筷,不聚集,不扎堆,外出遊玩在注重個人衛生的同時注重公共衛生,不亂吐亂丟,這些正確姿勢不可或缺。

過一個“衛生節”,大人小孩的衛生意識更強了,接下來的衛生習慣更好了,不再看“疫情的臉”而習慣,這樣過端午,真的值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