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這是岳飛的詞,整篇詞讀下來讓人能感受到他那股直搗黃龍、收拾破碎山河的迫切渴望。作爲南宗的“中興將才”,他作戰能力極強,手下的岳家軍也驍勇善戰,曾多次大破金兵,挽回了宋朝總是戰敗的顏面。此等江山社稷之臣理應得到皇帝重用。然而,岳飛的結局卻令人唏噓。

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十二月二十九日,宋高宗趙構卻賜死了岳飛,連其長子岳雲和手下張憲也依軍法處置。當日,一代名將逝去,時年39歲。那麼趙構爲何要賜死這位“中興名將”呢?

一.歷史遺留問題

雖然從趙匡胤建立北宋,到南宋建立時隔多年,但有一點是沒有變的,那就是“重文輕武”的治國策略。趙匡胤本人原先便是位將軍,在陳橋驛發動兵變之後才建立了宋朝。在整個宋朝,武將一直被統治者所忌憚,尤其是戰功顯赫的將領,畢竟他們手裏的兵權比較重。皇帝們怕他們功高震主再黃袍加身成爲第二個太祖皇帝,所以對武將一直處於打壓的狀態。

岳飛手下不僅握着重兵,而且岳家軍極爲驍勇,這必然會讓多疑的皇帝睡不踏實。加之宋紹興四年(1134)32歲的岳飛被封爲清遠軍節度使的時候,就驕傲地說像這麼年輕就能做到節度使的也只有太祖和我這麼之類的話。這話豈是一個臣子能說的,哪怕你本身沒有那個意思,也容易被人抓住把柄,遭皇帝猜疑。

二.岳飛本身的性格問題

岳飛此人雖然忠勇但太過剛毅,又是直腸子。朝中的風波詭異,爾虞我詐不管什麼時候都存在,在朝中生存,必得學會處事圓滑,畢竟你的一言一行都會成爲對手的把柄,可是岳飛不會這些。他身上的這種剛毅,若放在別人身上怕是還能幹成大事,可是他不是別人,他是岳家軍的統帥,是朝廷舉足輕重的人物。他的這種剛毅,在君王眼裏就成了囂張跋扈、不把君王放在眼裏。

其實岳飛可以算是皇帝一手提拔起來的,從最開始的一名低階武官升到節度使,趙構也確實不是一開始就對他有意見的,這其中自然經歷了許許多多的事情。

就拿立嗣這件事情來說。那個時候金爲了對抗南宋,想要扶持欽宗的兒子爲傀儡皇帝,畢竟他的身份比趙構更加名正言順,加之趙構沒有兒子,此時南宋處於一個很尷尬的局面。這個時候岳飛建議皇帝立兩個養子中的一個爲太子。這是皇帝的家事啊,若是個文臣提議倒也罷,你是武將。你雖然考慮的是軍國大事,卻觸犯了武將不得干預朝政的祖宗家法。況且皇帝尚在便提此事,即便皇帝知道你本身性格如此也是爲了大宋好,照樣會心存芥蒂的。

三.迎回二聖的問題

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岳飛的忠心實際上並不是對宋高宗趙構的忠心,而是對整個宋朝的忠心。有的皇帝喜歡臣子對整個王朝忠心,比如秦始皇。但大多數皇帝希望看到的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他們更喜歡臣子只對自己忠心。

我們在《精忠岳飛》這部劇裏面可以看到,岳飛提了很多次迎回二聖。當然,趙構對這個問題也很是頭疼:迎回來,我把皇位還給人家,我繼續作康王嗎?不迎回來,那我就揹負着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罵名了。我們在影視劇裏面看到的也好,史書記載也好,趙構內心是不希望二聖被迎回來的,畢竟對自己的位置有威脅。此時岳飛老說迎回二聖,任誰做皇帝都不會開心的。

四.當時的社會環境的影響

雖然岳飛作戰能力很強,他帶領的岳家軍也驍勇善戰,但打仗是要很多錢的。常年征戰,百姓早就苦不堪言了;再打下去國庫也會空虛的。趙構作爲一個皇帝他並不是想要滅掉金國,他想要的僅僅是社會安定,百姓擁戴他。所以趙構其實是主和派的,他希望和金人和好來維持統治的穩定,但岳飛是主戰派,他堅決反對這一點,一定要直搗黃龍。

此時宋金兩國和談,金國提出和談的要求就是殺死岳飛。趙構本來就對岳飛心存芥蒂,自己想要的和平也就在眼前,金國提出的這個和談條件,他便答應了。

綜合這些原因,趙構賜死了岳飛不知可有人在意《精忠岳飛》最後一幕,趙構說:“非朕不明,非卿不忠。”趙構沒有那種雄才大略,他所希望的只是兩國和平發展下去,社會安定,他坐擁江山即可。其實不僅僅是對岳飛,韓世忠、張浚這些主戰派也被罷免。但是礙於自己不能被蒙上忌憚功臣的帽子,他便派了秦檜去做這件事。後世都說秦檜陷害岳飛,可是岳飛一個高階武將,手握重兵,豈是想陷害就能陷害的。背後是趙構的默許

相關文章